学习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日本人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
恐惧——日本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雕塑着日本人的气质。日本人将国旗上的红心称为“日本丸”,丸也就是小的意思,这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是一种恐惧。
日本的版图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却比四川还要大。地峡人多,又没什么资源,而且台风,海啸,地震非常频繁。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机意识。日本的学校每月一次放火演习,每季度一次防震演习。每个家庭都备有压缩防灾包,里边装压缩饼干,纯净水,保暖衣,手电筒和雨披。日本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只会有一个信念,我自己要拼命,如果不拼命这个国家就完了。
自然环境必然影响国民意识。所谓“岛国根性”,最主要的就是“危机意识”和“侵略意识”,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侵略失败加剧了国家危机。时刻萦绕在日本人心头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这个岛国国民的潜意识,日本人的好战,也源于此。
日本整个民族忧患意识非常重,小学课本就告诉学生:这个国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国家是可能随时被别人打垮的。尽管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外来侵略者能够深入日本的本土(二战美国的占领不算侵略),但是日本政治家始终认为外族强盛了,就一定会打进来,别人发达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就相对萎缩了。
日本人长于生产而拙于思考,长于服从而短于思辨,尊重群体而忽视个人,强调共性而抹杀个性。他们是好的跟从者和执行者,却不是优秀的领导者与规划者。
信奉强者哲学的日本人,当处于羊的位置时,是很少有反抗举动的。但一旦成为了狼,其凶残的面目就暴露无疑了。
日本人凭什么(书摘)
世界各国的文化学者对于日本人有多种比喻和假说,比如有“工蜂民族说”,指出日本民族像工蜂一样勤奋而有组织纪律性。又比如说,有“菊花与刀说”,指出日本人是柔美和暴力的结合体。还有“武士民族说”,指出日本人的本质就是武士道等等。但林语堂先生的机器民族说,是最贴切最让人折服的。日本人与日本造一样,精准、刻板、一丝不苟,而且不知疲倦。
如今的日本人,人口只占世界的150,却占有世界财富的15。
日本地处狭窄的海岛,又处在大陆板块碰撞的活跃地带,千百年来遭受着地震、海啸的威胁。所以,日本人一方面吧生命看得很轻,崇尚樱花那样灿烂的凋零;另一方面,强烈的危机意识又让日本日充满了对大陆的向往。不幸的是,这种向往和对生命的轻视使这个民族总是产生一种兽性的扩张欲望。
日本这个民族内在的矛盾张力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日本崇尚服从,但是“下克上”优势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日本的政治军事政策始终充满着孤注一掷的疯狂的冒险因素,与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与俄国的日俄战争,——日本人始终在冒险。
“要改造日本的民族性?”
“要改造一个民族,谈何容易?毕竟狼就是狼,无论怎样都不会变成羊。但把一头狼驯化成一只狗,还是有必要的。总之,在愈演愈烈的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的趋势下,要想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就绝不容许有这么一个随时会反咬你一口的‘狼心贼子的危险国家存在!”
“在去除狼的野性之前,首先要拔除它的尖牙利爪。
最重要的是,要在日本打造出一个为中国利益服务的主端政治思想。……对军国主义思想一定要毫不留情的予以铲除,必要的时候就是大开杀戒也在所不惜!不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去揣摩日本人,什么‘士可杀不可辱!有时候,对日本人,你杀得愈狠,反而愈能博得他的尊重!多扶植左翼政党,尽可能铲灭右翼民族主义的影响力,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尽量铲除天皇的影子。让中国文化成为日本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除了政治手段之外,尽量多用商业手段,让日本的新一代都是看中国电影、听中国流行歌曲长大的!给他们灌输自己应该是中国人的念头!
为什么说日本做不了亚洲盟主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制定了其亚洲战略,这个战略简而言之,就是要替代中国来做亚洲盟主。日本在这个战略的引导下,已经成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但始终做不了亚洲第一政治大国。其原因何在呢?本人在拙著《日本人凭什么》一书中分析了日本这种亚洲战略的局限性。欢迎方家指正。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以其几十年的精心策划和倾国之兵,先后攻陷了中国的东北、华北、北平和南京,但中国没有被击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有广袤的领土,尤其是中国辽阔的腹地为中国军队的回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而且中国不仅腹地广阔,还有众多险要的地形可以据守。
与中国概括的腹地相比,日本则几乎没有什么腹地可言。日本是一个狭长的有四个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的岛国。任何一个陆地离海洋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60公里,几乎相当于一个远程大炮的射程。
日本人的悲哀就在于上帝给了它大国的人口和充当大国的强烈民族意志,但没有赋予它大国的领土。
日本的自然资源乏善可陈,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矿藏太少,还有频繁光顾的台风和地震。在日本,最长的河流才300公里,而在中国,随便哪条溪流也比这个长。可以想象,日本列岛在战略上如何受制于其狭长浅陋的地理环境
日本的情况与英国很相似。但是英国人通过“地理大发现”,通过一批探险家把多余的人口移民到了广阔的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改变了人地矛盾过于尖锐的状况。但日本人却选择了向邻国要土地和资源这条道路。
自然环境必然影响国民意识。所谓“岛国根性”,最主要的就是“危机意识”和“侵略意识”,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侵略失败加剧了国家危机。时刻萦绕在日本人心头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这个岛国国民的潜意识,日本人的好战,也源于此。
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除淡水等项目外,比日本要好一些。而且中国有近300万海里的海洋资源未曾得到很好的使用,广阔的西部地区仍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与资源节约已经接近极限的日本相比,中国人的只要执行严格的节约方针,资源危机是可以缓解的。
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uce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经过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这样的恐怖预言对日本人来说,等于是没顶之灾。虽然这样的预言在日本已经流行过若干个不同的版本,但对日本人来说,敦促其政府多与邻结好、少与邻结怨仍然是必要的。
当前的日本人的财富积累已经接近极限,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简直难于上青天。日本遭遇十几年来的持续经济不景气,固然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因素,也是日本经济盛极而衰的必然反映。且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主要工业资源价格上涨,对日本经济复苏都带来种种不祥之兆。
当前的日本的形势,颇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相似。日本人依靠侵占中国东北和发动对华战争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今之计,急于摆脱经济困难的日本人,会不会故伎重演呢?
岛国环境诞生的岛国根性,使日本人中产生了一种过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就使得日本人断然决然到把人类分成“我们”和“他们”两类,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这是一种现代岛国部落心态。即使日本人从中国和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艺术和宗教形态,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的这种心态
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虽然有利于形成日本民族最纯净的单一性,催生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这种性格发挥到了极至,也会养成孤傲、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从本质上讲,岛国根性就是一种不愿意对世界和别的国家负责的狭隘的小集团主义。
正是因为一个比较孤立的地理位置,日本人在1945年之前从来没有被别的民族武装征服过。这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民族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强大的蒙古兵团在日本海峡折戟沉沙,更是强化了日本人自以为不可战胜的意识。文化学家阮炜指出:“这种情形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日本人那种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赢不能输的民族心态。或许这种心态导致了日本教科书上所称日本军人的英勇。这才一定条件下可能是优点。在很大程度上,日本正是凭借这种民族性格才取得经济成功的。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又是一个严重的缺点。”
日本人的这种只能胜不能败的民族性格,使日本民族缺乏一种深刻的宏观思维,更缺乏一种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往往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只知道赢利,不知道人和,只知道本集团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太平洋战争快结束时,日本人战败的形势已经很清楚了,但日本军部依然强令冲绳岛上的士兵负隅顽抗。日本人继续实行“一亿玉碎”和“本土决战”。这是美国人决定使用原子弹的直接原因。因为不这么做,美军的伤亡将很惨重。
日本人的只能胜不能败的刚硬心态几乎招致了灭族之祸。
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的这种心态也是日本人采取孤傲、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外国人心目中,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打交道时循规蹈矩、冷漠生硬。相形之下,中国人和朝鲜人倒是热情洋溢,活泼开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本人虽然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却难以与邻居相处。日本民族的经济成就虽然被世界所歆慕,但日本人却很难获得其他民族的爱戴和尊敬。
就经济实力而言,日本人完全能充当一个世界领导者,但坚持其岛国心态,则很难发挥其政治影响力。如果日本人固执地要在亚洲取胜,其扩张的能量倒是不能低估的。(《日本人凭什么》作者周兴旺)
日本的战略资源极度缺乏,因而历届日本政府都十分注重保持和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据统计,日本99%的石油、73。3%的煤炭、99%的铁矿石以及100%的镍、锰、钛等稀有金属均依靠进口。由于绝大部分资源都依赖进口,一旦战时其物资进口被切断,日本的军事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在短时间内陷于停顿和瘫痪状态。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十分强烈,几乎所有的重要物资都实施储备制度。
日本的财力储备相当雄厚,外汇储备是全世界最高的,目前已增至8060多亿美元,黄金储备也有104多亿美元。物资储备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钢铁及众多稀有金属等,而且还有粮食、木材、大豆、动物饲料等。日本的战略储备物资分为法定储备和任意储备两种类型,也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企业储备两个部分。
石油储备是重中之重
石油储备作为日本战略储备中的重中之重,是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强制性储备的。为了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1975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备法》,正式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法律规定,日本所有从事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商社和从事石油提炼、批发的企业必须储备90天所需的石油或石油制品。从事石油及其制品进口或经销的企业还必须定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石油及其制品的储备量等情况。通商产业省(现改为经济产业省)有关部门也不定期抽查。相关企业如果没有达到法定储备数量,有关方面就会发出通告,勒令企业限期将石油的储备量提高到法定最低标准,否则将采取制裁措施,轻则课以巨额罚款,重则判处有期徒刑。去年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日本有两家经营石油产品的公司因没有达到法定的储备数量,受到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处罚。
后来,日本决定实施以国家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战略,设定的石油储备目标为3000万千升(1吨约合1168升)。储备初期,由于没有储备基地,政府租用民间大型油轮和企业储油设施。
1983年,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到1996年,日本已经相继建成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存石油或石油制品3400万千升,油轮储备石油的时代结束。据了解,日本政府的石油储备基地主要建设在九州地区,占日本全国石油储备设施容量的42%。石油储备的方式主要有海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等储藏方式。除了已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外,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共储备石油1700万千升。至此,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超过了5000万千升。此后,日本决定进一步加大石油储备的力度,将国家石油储备量提高到全国90天的消费量。由于国家储备量增加,日本修改相关法律,将企业的法定储备量从原来的90天消费量降至70天。
2003年底,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供日本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天然气和铀也是重点储备
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实施能源多元化政策,天然气在日本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天然气储备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由该公司负责建设的石川县七尾、长崎县福岛、爱媛县波方、冈山县仓敷和茨城县神栖天然气储备基地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之中。
日本的天然气储备也由国家和民间企业分别承担。不过,天然气储备由民间企业唱主角,承担储备50天的需求量,国家承担30天需求量。目前,民间企业承担的储备量已经达到,国家储备部分计划将于2010年之前完成。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之外,核电的铀原料也是日本重点储备能源。目前,核电已占到了日本电力供应的13,今后这个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所以,天然铀也成了日本能源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日本国内所有的储量不足8500吨。储备天然铀是日本确保核能发电需要的最重要手段。据预测,日本至少已经储备了几万吨天然铀。日本还制定了一个进口25。25万吨天然铀的庞大计划,同时还计划在澳大利亚自主开采5。16万吨,总量将达到30。41万吨。这项计划全部实施之后,基本上可供日本全国使用20年。
煤炭虽然不是日本法定必须储备的能源,但也是日本储备能源之一。日本许多企业从国外进口很多优质煤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储备。日本国内也有部分煤炭资源,但已经关闭,不再开采。关闭煤矿虽然也有国产煤炭成本高的因素,但主要是作为一种储备手段,留到最需要时开采。
大米低温储备常更新
日本还将大米、小麦、大豆等粮食储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纳入战略储备物资的行列。
法律规定的大米储备量为全国3个月的消费量,大约在150万吨左右。小麦为全国2。6个月的消费量。饲料为1个月的消费量,大豆为20天的消费量。实际储备要远远高于上述数字,包括流通领域的库存在内,日本的粮食储备大约能够供全国消费6个月左右。
日本现在全部采用低温冷库储备大米。记者采访过日本粮食厅所属的东京深川政府粮库。这是一个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大建筑物,是东京地区最大的大米储备仓库,库藏能力为59617吨。该仓库有三种类型的库房:一种是将大米装在不同形状的口袋中,在一定的间隔开设通风、通气道;一种是自动升降框架结构库房;一种是糙米散装库房。这些库房均采用低温冷藏保鲜方式储备,并采用计算机管理,机械化、自动化装卸。由于大米等谷物在15摄氏度以下、湿度在68至74%之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经检测,在低温下储藏两年的大米,其质量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日本人对大米
学习日本人的危机意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