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宏-
——人体科学的一个基本规律从十多年特异功能人才培训、仪器观测及应用开发实践中,从特异感知、特异致变及特异功能应用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物及“工具”在特异屏幕上进行特异操作而完成特异功能现象,总结提出“‘屏幕特异操作效应”。它对于理论上探索特异功能的机理和本质,实践上培训人才、开发特异功能现象及其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它可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一、人体科学的人才培训、现象观测、仪器测量、检测仪器开发研制、总结规律、效益应用、理论探索等都是基本工作,1980年以来,我们在以上各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我们不靠神鬼,不依赖“行家里手”,在科研人员诱导培训下,几位小学生从“耳朵认字”、思维传感等特异感知(es)很快地发展到特异致变(k)拨表、拨钟。特异转运,“折枝”、开花又收拢,特异书写,特异计算器等等;1980年底以来,作者结合科学仪器测试,研制了“力学效应测试仪”和“生物射线检测仪”;作了特异功能应用于种子萌发,声乐应用,以及其他应用探索;总结了“非常规效应”、“双向效应”,邵来圣和朱怡怡总结了“屏幕效应”。基于人才培训、仪器观测及应用开发实践,结合国内外有关报道,我们总结提出“特异屏幕特异操作效应”简称“屏幕”特异操作效应。这对于理论上探索特异功能现象及其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它可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二、1、特异感知(es)中的“屏幕”特异操作效应(soe)
1980年4月29日,杨丽(女,11岁)在昆明大观楼以特异感知辨认10米外的一个试样时,她说先在“屏幕”上看到纸团,再展开完成辨色认字(实际上并非展开)。
1980年5月25日,到《春城晚报》社“断页认字”,随机从书架取一本书,杨丽、陈蕾手摸封面,按康副总编要求辨认书内某页某行第几个字,她们说,先在屏幕上看到书的页码,很快地“翻”到指定的一页,再数行认字。
1987——1990邵来圣等进行了从数米、数十米、数百米以及京沪壹千多公里的思维传感实验,受试者是在特异屏幕上出现图象再发出,接收者在屏幕上显示图象而完成思维传感的。
张宝胜“从我自己说起”:“当别人把字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揉成一团交给我以后,我用鼻子闻一下,立刻觉得呼的一下,眼前有些发黑,看东西不太清楚,这种感觉转眼就过去了,然后眼前发亮,那个小纸团就在眼前,无论我看什么地方它都在那里,这时我就想着应该把它展开才能看见,于是纸团就展开了,上面写的字和字的颜色就同样都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从闻到看清上面的字所需时间随纸团的大小和折叠层次多少而异,纸团越大,叠的层次越多,看起来越费力。例如有一次做实验,3*32的纸团我用了30秒,15*152的纸叠的方块我用了整整两分钟,因为第一次展开时我只‘看见了一张白纸没有字,我想也许还有一层没展开,于是我决定再展一次,于是我看见了写在上面的字。”此为记实文字作品,可作参考。(美国)戴德西里欧斯在六十年代进行了数百次特异(is)摄影。“某个做实验者在自己头脑里描绘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面容,戴德西里欧斯通过感应,is摄影出的照片正是蒙娜丽莎肖像的局部特写”“飞驰的赛车,经他si摄影‘拍下来的照片,那车就象静止一样”。
2、特异致变(rk)中的“屏幕”特异操作效应1980年4月,我们根据四个方面核对的信息(当时由于封闭的环境,对国外情况一无所知)对几名具特异感知功能的少年进一步培训各种特异功能,自力更生,勤学苦练。6月,杨丽在一天晚上训练远距“认字”时,眼前出现一只小黑手,她相当惧怕,我们告诉她,不要害怕,那就是你自己的手,静心练,可能完成“搬运”,并让她念“小手小手你快来,快把xx(东西)拿过来”以便她集中精力,进入特异功能态。1980年7月10日晚,小丽完成家庭作业,自己静下来练特异功能,不久在她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了隔壁厨房内奶奶衣袋里的一件东西,于是她在屏幕上操作,让要搬运的东西“跳起来”,操作几次后,突然一道白光闪过来,那件东西来到了小丽手里。数月艰苦训练,“特异搬运”成功了!我们和她自己的兴奋和激动是难以言表的!
杨丽进一步自我培训,使功能稳定也是在“屏幕”上特异操作的:初期我们把香烟编号1a,2b,3c等放在另一屋里作为试样要她做特异搬运,如是她按要求,在屏幕上出现指定编号8h的一支香烟,在“屏幕”上作特异操作,操作不好就乱“飞”。常飞到门后、柜子下、衣箱里等阴暗的地方,后来她自己反复摸索操作,香烟“跳”不高,不能完成搬运;“跳”过高了,光一闪就乱飞;只有适当的时候“小手”一抓就能“定点起落”,抓到手里。这样,特异搬运的培训和进一步稳定都在屏幕特异操作中完成了。
1980年6月,一天杨丽独自在书房练习特异转运,眼前“屏幕”上出现了一根毛线针,于是她以特异“操作”让针直立起来,“用力”往下压,针插入旧桌子的桌面。她走过去一看,毛线针实实在在插在桌面,深入两三公分。她激动地告诉我们她的新成果。于是我们严格条件,在10厚木板上和毛线针做上特殊记号放在套间桌上,严格监视,杨丽和我们坐在套间外,相距约5米,按屏幕特异操作,把木块打穿,针就插在木块上。
1980年10月5日,爱到朱润龙观察人体使手表走时紊乱的启发,我们诱导、培训孙莉萍、邵宏艳(女,均12岁)在特异感知(es)认字的基础上做特异致动拨动表、钟成功,一般只需几分钟就完成。10月8日完成了离体特异拨表,也只需几分钟。据孙莉萍讲,先在屏幕上显现钟、表,再在屏幕上操作,就完成了。怎么操作,怎么用力?她自己说不清。随后,她按屏幕特异操作,可按要求精确地“拨”到几点几分。
1980年12月28日,孙莉萍、邵宏艳二人作了一系列特异认字辨色、特异拨表等实验后仍很兴奋,主动应用屏幕特异操作、仅几分钟实现了特异遥控折断小树枝,并多次重复。
趁热打铁,就在1980年12月28日,我们又诱导孙、邵二少年作特异开花。她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迅速地完成了此新的特异功能棗将放在高11厘米的瓷茶杯内的(不接触)迎春花蕾,经一、两分钟就开放了。过了几天,小孙的功能又有个重要发展,将花蕾特异开放,双将其特异收拢(基本还原),再特异开放。
就在当天下午,我们到云南省图书馆杨胜利(杨丽)家,小萍小艳为来访的自然杂志编辑朱怡怡一次次演示特异遥控折枝、一次次特异开花,并拍了照。接着我们进一步诱导她们按屏幕特异操作“转运”,只几分钟便成功了,迎春花一朵朵被“转运”进入高11加盖瓷杯中,或者将瓷杯中的花朵特异转运出来。
由于应用了屏幕特异操作效应,一天之内从特异感知认字到特异致变折枝、特异开花以及特异转运花朵,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和成功。
1981年1月,我们诱导训练邵宏艳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完成了特异书写功能。
1981年12月,我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培训诱导小学生邵宏艳、孙莉萍、杨丽完成特异计算器功能(si ability for oeratg electronic calcutor)。先让她们常态下练习使用计算操作加、减、乘、除、开方等等运算,然后不用计算器,让她们进入特异功能状态时,在屏幕上“操作”“计算器”显示结果,写下来。我们核对结果,有的是八位数字,有的是九位,与培训时使用的计算器有关。1983年4月,聂春荣同志(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到昆,出了几道题,结果有错有对,其中5的开5次方,7的开7次方是正确的。到1983年共作了数百人次测试。
1987年底起,复旦大学邵来圣等对六名具有特异功能的青年男女进一步诱发训练“特异计算器”功能。先教他们在常态下使用加、减、乘、除、开方各键。训练分四个阶段进行:一、在每位受试者面前各放一只简便计算器,第一次只要求他们用意念掀下on/c键,显示屏上显示“0”。二、距离1米左右,依次训练用意念揿一位数至三位数,在计算器显示屏上显出答数。三、将现场的计算器集中放入书包,按第二阶段的训练步骤进行。四、在现场无计算器的条件下按照以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诱发训练方法、逐步使他们掌握计算器的各种特异运用方法。据他们主诉,凭遥感功能或特异透视功能控知周围有无计算器,再用特异“搬运”功能将计算器移来(在屏幕上)使用,然后仍将物归原处。
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我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诱导孙莉萍、邵宏艳对烟草、甜叶菊、白菜等种子进行特异功能处理,使之迅速发芽。仅十分钟,种子萌发,白白的胚根一阵阵脉冲式地使种皮裂开而露白。
1993年12月4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301室,孙储琳目光注视“光压测试仪”3分钟,真空玻璃球内4个叶片的转子突然快速顺时针转动起来,与正常光辐射引起的转动方向相反。据
第四集 特异功能的天目屏幕操作效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