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黄山谷、五祖弘忍的轮回事例
----------明儒王阳明
明儒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有名的&网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下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歎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 death )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决择甚么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甚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而且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 — 竹林精舍(venuvana) —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祂在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此后,这位国王为
第二集 有关生命轮回的真实事例(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