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地球内部黑暗物质的探讨-
在地球探索黑暗物质的一个方法,是应用地球科学分析地球内部的构造、组成、密度和压力,求出黑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本人近年已完成一篇学术性论文地球新模式的重建和内部黑暗物质的发现,已于1993年12月在北京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中发表,被评选为优秀论文。其要点如下:地球内部构造的三大部份中,地壳和地函二部份,已用许多地球科学的方法,测定其化学组成和密度分布,已达到相当正确的成果,但是在较深的地核部份,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为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依据目前最常被引用的地球模式,1981年地球模式(reliary reference earth odel),在地函和地核的交界面(b;reantleboundary),由地函的岩石矿物密度 5566 g,跳升为地核熔岩的 9903 g�,其间密度有 7792 % 的跳升。
根据物理化学的数据,一般固态的物质在大气压下,熔化为液态时,密度大约降低10,然而地球在b面,由固态地函转化为液态地核时,违反常态,非但密度不降,反而大幅跳升7792%。这个密度跳升,主要是由已知地球质量和转动惯量的观测值,扣除已有相当可靠数据的地壳和地函部份,所剩余大量的质量和转动惯量,唯有采取高密度的地核,以配合地球质量的观测值,并在b面大幅跳升外核部份的密度,以配合地球转动惯量的观测值。这种地球模式是由推测所得,而所有观测方法均不能提出直接数据,以资证明密度跳升的现象,故地球内部构造模式,在b面以下需要详加探讨。
依据re地球模式,分析地球内部构造、密度、组成和压力,由其不合理处,根据几位地球科学家异于一般理论的意见,认为地球的外核化学组成和深部地函相似,在b面的密度应呈连续性,和近年发现地球内部固态地函和液态地核之间的b面,呈现大于10公里的起伏,故据此重新修订可能的地球模式。
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地球的外核化学组成和深部地函相似,且密度分布呈连续性,下部地函和外核之间的成分,仅是固态岩石和液态熔岩的物态变化而已。在外核黏滞性低的过渡区,其组成熔岩的各种氧化物和较活泼的金属元素,产生氧化还原化学反应,重力分离和熔岩西流等作用,使外核富有氧化铁成分的熔岩部份被还原为金属铁,与少量镍镕成合金,挟带许多金属氧化物一起沉入内核凝结为固态。其在外核过渡区氧化还原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热和在内核面与外核面凝结时所释放的凝固热,成为地球内部物质从外核的过渡区到地壳之间一贯性大型对流囊(nvectioncell)的动力源。
根据这种地球内部的分析,在地核部份尝试几种不同密度分布曲线的地球模式,计算每一种地球的质量和转动惯量,与其实际地球的观测值比较,有相当大的不符值,此值即为黑暗物质之质量和转动惯量。引用黑暗物质和超弦理论的特性,计算黑暗物质的质量和转动惯量,按密度与深度成正比的方式,用试差法计算黑暗物质的半径和密度分布,使其质量和转动惯量符合上述不符值,并以黑暗物质与地球的重力作用,计算地球各层深度的压力,作为捡讨。结果得到适宜的地球新模式:地球本身质量为,约为实际地球观测质量 的8573%,平均密度只有47284 g,地心密度949821g,地心压力28053gabar。其余1427%地球的消失质量(issgass),由计算所得结果于地球内部可能有一黑暗物质的行星存在,其半径约为公里,平均密度有4123g,质量为85238x10g,约为火星的133倍。这个地球内部黑暗物质的行星,若以三宇一宙的宇宙时空架构,自然可以容纳地球内部的另一重宇宙中。
根据超弦理论的e8e8的超对称性,在另一重宇宙的黑暗行星,我们无法以电磁波望远镜观测得到,而其重力会影响地球的运行轨迹。由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轨道,并无异常的偏离迹象,因此可以推测黑暗行星和地球的两个重心,自远古至今,已互相吸引而重迭在一起。又由月球以固定的一面朝着地球绕行的现象,可以推测地球内部的黑暗行星,与地球可能同步自转。虽然地球上电磁波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暗行星的存在,但是其重力会影响地球的运行轨迹,可以由极轴的钱德勒摆动(地球自转轴的变动,除岁差(recession)和章动(nutation)外,还有摆动分析摆动周期,发现有2种:其中一种的周期为12个月,显然是由气候变化所激发的季节性摆动,称为年摆动( annualwobble);另一种的周期为14个月,称为钱德勒摆动,困扰地球物理学家已历百年,至今原因仍未明。若以地球的内部黑暗行星与地球同步自转,而二者转轴的方向,不可能完全重合,故二者转轴必有交角,就如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转轴的交角,产生岁差与章动现象一样,致使地轴发生钱德勒摆动,如此解说将可解开钱德勒摆动的百年疑团,亦为黑暗行星存在的左证。
地球内部黑暗行星存在的事实,历史上有许多有关记载,以往认为无稽之谈,今以三重宇宙的时空架构,对地球内部世界存在的历史记载,势将引起世人的重新评估。兹将历史上一些地球内部世界存在的记载,列举如下:(一) 1908年美国作家威立乔治艾默生出版一本《冒烟的神》,叙述一位挪威人欧拉福杰森,曾由北极进入地球内部的空间,那里有一个比我们的太阳小一点的太阳,住着身高呎以上,寿命从400岁到800岁的巨人,利用某种辐射线可以把思想传送到对方。他们使用大地的电磁能操纵及驾驶飞碟。杰森住两年后,返回人间。
(二) 美国洛杉矶一位尼菲卡通医师,曾报导他一位北极居民后裔的病人,以前住在挪威北极圈附近,曾和一位朋友驾驶渔船进入北极,到达一个科技文明高于我们的地中世界,发现那里气候温暖,到处都是比地球高大的动植物,并受到高大的居民,友善的招待。他们使用一种像是单轨车的电器作为交通工具。这位挪威人在那里住了1年。
(三)
1947年2月美国海军准将里察拜尔,驾驶飞机在北极飞行7小时,飞过1700哩到达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一片无冰的山岳,湖泊、河流、绿色植物和动物存在其间。拜尔说过,那个在空中的迷人大陆,无限神秘的土地,在北极内部是一个最大的未知中心,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发现。
(四)
一位作家布瓦李顿,根据美洲一些关于地中城市的玄秘数据,写成《来临的民族》一遍布各地,并与地面连结,尤其在南美洲特多。居民是长寿的素食者,使用某种机器,以飞行代替走路。另有一位德国的移民,住在巴西圣卡他瑞那,根据从印地安人所得到的资料,写了一本关于地中世界的书,描述那里有许多地道与地面相通,其中心有一个太阳,也是住着长寿的素食民族(注22)。
(五)
一位俄国人尼古拉斯,罗瑞治,身兼哲学和艺术的探险家,曾多次在远东旅行,并曾到过西藏。他说西藏首府拉萨有地道通往文明和科学超越我们的地中世界
阿格哈塔(agharta)的首都香巴拉(shabalh),一些佛教高僧曾到过这个地中世界(注23)。
(六) 16世纪以前,南美洲的印加帝国有优越的文明。于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其国1千1百多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富饶的财物,就从地面上消失,据说躲入地底的世界。1960年有一位住在巴西高安比尔的印加人后裔,去过这居住着许多印加人的地底世界(注24)。
(七)
194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美军谢意巴在缅甸山区丛林迷失,偶然进入地底一座建筑超时代的大城市,称为香巴拉地底王国。其国有高度的科学文明,以圆盘状飞碟作为交通工具,人民安乐祥和。他居留二年而想家离开(注25)。
真实的地球内部为高温的岩石和熔岩所充满,是地球科学家研究的对象,不可能有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供人类生存其间,这是相当明确的事实。以上这些人类经历的史料,可以作为地球内部黑暗行星存在的相关资料。由此可得知地球内部、太阳系、银河系以至整个宇宙,都有黑暗物质的存在。
七 外星人和飞碟存在真相的解说-
我们倘若脱离现在科学知识范围的窠臼,将超弦理论作为几何学渊源的十维时空,视为大宇宙是三重宇宙架构,占大宇宙总质量逾9成的的黑暗物质,最可能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另外二重宇宙中,其物质比我们这一重宇宙多9倍以上。如此一来,另二重宇宙中有一些非常接近太阳系而看不到的黑暗星系,或一些散布在太阳系内而看不到的黑暗行星,例如太阳系内未发现的第十颗x行星,而我们只是无法用电磁波观测出来。其中有一些接近地球的黑暗行星,居住着科技超越我们的外星人,他们能够驾驶飞碟穿入我们的宇宙,到达地球的空间飞行。倘若依照这种解释,飞碟的真相就可揭晓了。
太阳系发现的外星文明 -
困扰人类达半个世纪的“ufo”究竟来自何处?有人认为就太阳系来说, 他们很有可能来自月球、火星或金星。虽然至今尚未找到这些星球的智慧生命, 但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人类从60年代开始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展开“逐星寻人”探查以来, 也一直把上述三星作为探查重点。前苏联从1959年先行起步, 先后向月球发射了20多个以“月球”号命名的编号探测器;向火星发射了1
第二十五集 外星UFO真相之谜(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