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路上,虎子看来心情不错,向我们展示了几处他的发现,是生长了几十年到上百年的野山参。碍于忙着赶路,稍做标记,并未过多停留。
村口碰到了张参头,还没等我和父亲开口,他就跑远躲了起来,看来是虎子吓到了他。这也难怪,虎子从不在众人面前出现,这一次算是意外。
父亲意识到后说:“张老弟,别怕,你仔细看看,是否还能认出他?”
张参头慢慢探出头来仔细看了看,“额头上“王”字的颜色是通红通红的,而别的老虎是黑色的。我想起了十年前你曾经抱回村里的一只老虎幼仔,为了让他活下来,天天抱着小老虎去吃我家的马奶才活了下来,那只老虎额头上就长着通红通红的“王”字。虎子吗?”他最后不确定的问。
“就是他,呵呵。”父亲笑着说。
“真的是他?”
“真是他呀。要不然,怎能和我们走在一起?张老弟,看把你吓得,别躲得这么远了,过来吧。”
张参头这才放下了悬在嗓子眼的心走了过来,虎子对着他摇了摇尾巴,就趴在了地上。他毕竟见过大世面,脸上很快恢复了平静。过去摸了摸虎子的头,虎子很是悠然的闭上了眼睛。
“欧阳大哥,这几天我去你家找了你好几次,想与你商量一下拜山神爷、老把头的事情,每次都落空,今天总算是逮着你了。”他对我们这几天去干什么了只字未问,这来源于他个人的性格:豪而直爽、正直,从不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他这人好专研,是整个东北地区挖参界的行家。什么地方有人参,几品的,重量多少,生长年限等打眼一看,不离十。为此大家伙信任他,让他做每次挖参的把头。
“我和卷柏还是未放过山、挖过参的初把郎,一切听张老弟的。”
“那就明天响午来我家吃饭,这次放山的十一人一起商量吧。
父亲点了点头,招呼我和虎子回家了。回到家后,我便央求父亲给我讲山神爷、老把头的故事。
“传说明朝的时候,山东莱阳有一户姓孙的人家,老两口就一个儿子,取名叫孙良。这一年,莱阳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人们把野外的草根和树皮都吃光了,村庄里饿死、病死了好多人。孙良的母亲也患上了痨病,乡亲们流离失所投奔他乡。孙良听说关东长白山出人参,就和家人商量要去闯关东。爹娘和媳妇听说关东山高林密、滴水成冰、虎豹成群,死活也不答应。可孙良是个有志气的人,说干啥就一定要办成。家人没有办法,给孙良凑了几个盘缠钱,便送他上路了。
他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白山。深山老林里数不尽的獐狍野鹿,奇花异草,把这个孙良乐得找根棍子一拄就放起山来。他一个人“放山”,这叫“单搓”,一连找了几天也没“开眼”。这天他正在林子里走,突然看见前边也有个放山的。深山里人烟稀少,人见了人格外亲。一打听,这人也是山东莱阳人,叫张禄。经过交谈两人还挺投缘,于是就搂土为炉、插草为香,结拜为生死弟兄。孙良比张禄大两岁,孙良为兄张禄为弟。别看张禄年龄没孙良大,可他放山的年头多,很有经验。他就教孙良认识什么是几品叶,什么是“刺官棒”,刺官棒是一种假人参,还给孙良讲人参精变大姑娘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说,如此话语从此在孙良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一天,孙良和张禄分头出去遛趟子,约好三天后回来见。孙良出了地戗子走了一头晌儿,在一个向阳坡上发现了一大片人参。他乐坏了,一口气儿挖了好几棵,又在那儿的树上刻了“兆头”,记录挖参人数和所挖人参的情况,就捧着人参回到窝棚里去等兄弟张禄。可一连等了三天张禄也没回来,孙良担心兄弟出意外,就出了地戗子去找人。
茫茫林海,孙良走啊走,找遍了大山各处;他找啊找,找遍了河沟坡岔;可是到处也不见兄弟的踪影。怕
第十三章 山神爷、老把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