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章 自由通商(上)[2/2页]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裸奔在天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使海军所拥有的一切大小舰艇能够不受约束地到处活动。”这句话被一直皇家海军尊为“教皇通谕”。用一句日常用语来解释:海军必须同时在一切地方都占优势,或是在任何有可能与敌舰交战的地方都占优势。其实这句话也并无什么不妥之处,因为英国海军不仅有这样的必要也有这样地能力。英国有三分之二的粮食是进口地,它的生计依靠由英国货船所承运的对外贸易;英国商船在世界总吨位中占43,而且承运了世界海运贸易总额半数以上的商品,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承运量的总和。没有了航运,就没有了生命,所以英国舰队不得不四面八方铺开:保卫通向波斯、印度以及远东的苏伊士航线;保卫围绕非洲的好望角航线,保卫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的北大西洋航线;保卫通向西印度群岛的加勒比海航线。以及到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线。
      在中立国地通商权和交战国的限制权之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各国的崛起以及海上贸易地频繁。这些年一旦有战事,立刻可以听到中立国大喊:“公海上的航行需要自由”,潜台词则是:别挡我们的财路;交战国则反骂道:“中立国地国旗掩护了违禁商品!”这种矛盾日益尖锐,把持着大洋控制权的英国自然成了千夫所指,也成为最头疼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在交战时限制所有国家对敌对国的运输,而任何国家交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为了解决海上争端,各国1908年举|章。东道国是世界上海运业务最大和对中立国家的贸易畅通无阻最感兴趣的英国,现任外交大臣格雷虽不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但却是这个会议的推动和起人。被誉为“海上克劳塞维茨”的美国海军上将马汉代表美国出席了会议,他极力反对“公海航行自由”。但会议产生的伦敦宣言中,中立国的贸易权比起交战国的封锁权来还是占了上风,连马汉也奈何不得英国强大的海上影响力。与会全都支持中立国战时照常进行商务。马汉的反对意见遭到他的文官同事们的否决。
      在《伦敦宣言》中,货物被分为三类:绝对禁运品,这包括只供军用的物品;有条件的禁运品。即既可供军用也可供民用的物品;以及非禁运品,包括食品在内。只有第一类货物在交战国宣布封锁后才可以由交战国没收;第二类货物则必须证实目的地是敌对国家方可予以没收;第三类
      根本不能没收。但当各国代表签署宣言回国后,极由的英国国会却没有通过这份宣言。原因很简单,马汉在英国有大量门徒,他们觉得保障英国生存的海上优势遭到出卖。他们问道:“如果允许中立国供应敌人需要的一切,则阻塞敌人的海上通道又有何用?”他们使伦敦宣言成为轰动一时的案件,在报刊上和在议会中动了一场反对它的运动。“伦敦宣言将使英国舰队失去作用”,“它是德国的阴谋”,影响力巨大地保守党领袖贝尔福则是这个宣言的最极端反对。伦敦宣言虽在下院通过,但上院却一鼓作气根本没有让它付诸表决。最终在英国夭折……
      83日,当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时候,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演讲,表示美国将在这场战争中恪守中立。在随后的记招待会上,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做这个决定时,威尔逊道貌岸然的答道:“我想要的是这样的一种自豪感:美国可以随时援助世界其他国家……我相信美国这样做可以获得不朽的崇高荣誉”。虽然这番话里充斥着停的作用”、“为人类服务”、“正义和仁慈的准则”,“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人类地旗帜下”之类的言辞,但是美国想要两头赚钱的打算暴露无疑。8月6日,威尔逊的妻子这一天与世长辞,但他没有在医院见妻子最后一面。而是给英国外交部提交了正式要求:希望英国遵循《伦敦宣言》。
      在这之前,德奥两国已经宣布支持该项宣言。原因很明显:第一,两国本来对夺取制海权没什么信心,一旦战事延长,这个条约将是他们获得外部支援的唯一希望。第二,这个时候整个欧洲的觉得面对的是一场快速战争,这个条约无伤大雅。
      对美国的要求,英国内阁只用了一个小时的讨论就做出了回复。有关这次讨论的仅有记录,是阿斯奎斯日记中地轻飘飘的一句话:“长时间地内阁会议——关于煤炭和禁运品等各种各样的零碎事项。”此时英国人也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次短期战争,他们没有预感到战事会展到要依靠美国支援的地步。更不会料想到要美国参战。另一方面,贝尔福是这个条约的坚决反对。阿斯奎斯为了不至于让新组建的内阁分裂,同时又要照顾美国的面子,于是在作出了一个肯定答复的同时,声言保留对“有效地进行海战所必不可少的”某些权利。这个答复说是同意,实际上是不同意。英国对于禁运品迄无定策,只是凭经验觉得伦敦宣言的条款需要略加引伸。英帝国国防委员会在19111912地报告中曾建议应将货物的最终目的地,而不是船舶的目地地,作为衡量有关货物是否属于有条件的禁运品的标准,因为制作马鞍地皮革、制作轮胎的橡胶、铜、棉、纺织品原料、纸张等都可以转为军用物品,不得仅仅因为它是运给中立国的收货人就可以自由通行。
      为此。英内阁会议颁了一道枢密院令,宣称有条件的禁运品,今后如系运往敌国或“敌国的代理人”或其最终目的地为敌对国家,均一体视为拿获对象。至于目的地的证明。从此将不复以提货单为凭,而将依据“任何充分的证据”——这个词伸缩性缩性之大无与伦比,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塞西尔·斯普林赖斯爵士承认。是把每样货物都视为绝对禁运品。对于这个回复,威尔逊大骂道:“这是英国人张牙舞爪、气势逼人的拒绝!”
      在伦敦给美国回复不久,中国的军事“演习”惊出了英国人一身冷汗,随即也传来了同样的要求。不过中国不是伦敦宣言的参与国,因此条件提得更加直白——无条件自由通商。
      对美国,英国人敢直言拒绝,其原因有三个。第一,1913年美国协约国的贸易额为八亿二千四百万美元,而与协约国的贸易而仅为一亿六千九百万美元。美国人不敢得罪英国而而失去协约国的所有市场。第二,英国对美国的贷款总额有60亿美元,其中80是国有债券,意味着美国金融很大一部分被英国控制。第三,英国掌握着大西洋的航路,美国商船进入欧洲必须英国海军点头。然而对中国的要求,英国人却不敢轻易拒绝。中国对欧洲的贸易虽然对同盟国较多,不过总体比较平均;其次英国本来在中国的投资就少,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最后,英国人虽然也控制着亚洲至欧洲的航路,但中国却印度边境陈兵百万。一旦印度有失,英国将失去三分之二的粮食产地和九成的石油产地,这会让英国国内的生活和生产直接崩溃……

第30章 自由通商(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