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三二章 群英荟萃(二)[2/2页]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 司雨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来。庞统所说,正是我所担心的,父亲对手下太好了,但是只赏不罚,时日一久,手下只怕反生骄纵之心。庞统说出这一点,是不是以荆州三老为着的荆州士人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呢?那么,我当如何借这种力量,来完善荆州的法治,加强州牧对荆州的管控呢?
      “岂有此理,董卓王莽狼虎之性,岂可以比为常人?”
      庞统道:“千丈之竹,起于微末,董卓王莽,也是从吃奶的小孩子长起来的。”
      王粲道:“自古圣人,无以苛法治天下者!”
      庞统登时无语,在这个时代,秦始皇是一个反面典型,秦法被视为苛法,整个汉代,法家并不被公开宣扬,虽然后世对汉代地评论是外儒内法,但是法家的思想却一直被压制着。
      正此时,却听一个未脱童声的声音清脆答道:“孔夫子可算圣人?”
      众人皆是一愣,转头看去,却见仆人引着两个童子前来。前面一人十二三岁,后面的五六岁。前面这个童子生得俊美可喜,一双大眼睛扑灵灵如黑宝石一样,那双未脱天真的眼睛里,满是智慧的光彩。站在众人面前,不惊,不忙,淡定自若,便是大人也及不上他。如果说小庞统纵横捭阖,如流淌的江河,那么他就是淡然独立,傲视天下的高山。只在那里一站,似乎天地间所有的光彩都被他吸引了过去。不觉间,我的呼息就屏住了,不由自主地就从案后站了起来。
      “子瑜贤弟,这两位就是令弟么?”
      诸葛瑾向我施礼后答道:“正是舍弟,长者为诸葛亮,幼者为诸葛均。小亮小均,来见过了公子。”
      诸葛亮和诸葛均一起向我施礼。
      我心中不由得激动,向我施礼的,可是天下第一智者啊。
      说起来好笑,我也曾与老狐狸贾诩战场交锋,正面对决。坐在一起谈论天下,贾诩的本事,绝不下于诸葛亮;我也与曾与当今天子对坐而饮,促膝而谈,天子之威,亦不曾动我分毫;我也曾与荆州三老豪谈阔论,那些人还是诸葛亮的老师辈;可是。这些人都没有如这个十三岁的小小诸葛亮带给我地触动更大。
      “免礼,免礼,小亮。来,坐到我地身边来。”不由分说,我就把诸葛亮拉到了自己地身边。
      他只是一个小小少年,论年纪,小庞统两岁,小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他们七八岁,他是凭了什么让这些人甘心雌伏,以他为尊的呢?
      诸葛亮也并不胆怯,被我拉着,却从容自若。随着我坐下。
      我问道:“要酒还是要茶?”
      诸葛亮道:“天下到处皆有酒,唯闻襄阳公子处有君子之茶,我要茶。”我一笑,想不到诸葛亮也知道我地茶道了。于是亲手拿过茶壶,为他满上一杯。
      那边王粲问道:“那个小孩子,你说夫子可算圣人,是何缘故?”
      诸葛亮却不急着答。端起茶杯轻轻品了一口,道:“公子之茶,素淡宁静,回味悠长,当真好茶。”
      王粲岂是好脾气的,听诸葛亮不答,早是怒了:“无知小儿,汝自插话,如今不敢回答了么?”
      见王粲发怒,诸葛瑾连连劝解。王粲只是不理。我诚心看小诸葛亮如何解答,所以只是微笑不语。
      诸葛亮却不害怕王粲那张丑脸,把茶杯放下,缓缓站起,仰着小脸看王粲道:“这位丑哥哥,为何说在下是无知小儿呢?在下可是年满十三岁了。”
      王粲听诸葛亮叫他丑哥哥。更是发怒:“十三岁。却不是无知小儿,又是什么?”
      诸葛亮把手向北方一揖。道:“在下可是光和四年生人。”
      众人不明其意。王粲道:“光和四年生人,更是无知小
      我心头灵光一闪,心道,好个诸葛亮,真坏啊。
      他那一揖不是因为别的,当今天子,汉献帝正是光和四年生人,今年十三岁,与诸葛亮同岁,王粲这下可难堪了。
      我忙阻止道:“师兄,不可无礼,圣天子在上,光和四年生人者,多不凡之人也。”
      王粲一下子明白过来,登时气焰消了一大半,再说下去,怕就有大不敬之罪了,仅管心头气恨,却拿这个小孩子一点办法也没有。
      却见诸葛亮一笑道:“在下问夫子是否圣人,自有所本。当年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召问仲尼,仲尼曰: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千人。请徒行罚。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诸葛亮说地是孔夫子的一段故事,当年鲁国人烧了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境将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请教孔子。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认为有理。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地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比照擅入禁区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了。
      此语一出,众人尽皆无声。没有人能说孔夫子不是圣人,没有人能说孔夫子所施之法不是当时唯一的良法。
      半响,王粲道:“夫子自是圣人,但当时大火,是特殊的例子,特殊情况,当特殊处置。”
      只见诸葛亮一笑,朗朗说道:“丑哥哥所言不差,在下以为,宽法严法,皆是善法,唯君子以心体之。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汉季以来,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若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堂上诸人,皆望着这个十三岁的小小孩童,一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诸人的争论,在他几句话就解决了,无论是宽是严,只要因时而定,就是善法,良法。秦法过苛,所以高祖改之以宽,两汉过宽,所以当改之以严。
      王粲良久叹道:“后生可畏。”
      小庞统却久久注视着小诸葛亮,目光闪闪的,既有见到同类的兴奋,又有想要一较身手的激动。
      诸葛亮却淡然一笑,转身回到我的身旁,又复端起了茶杯。
      我看着他那俊美地小脸,强装大人却未脱稚气的神情,忽然间想起后人写他的一幅联来:“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虽然才十三岁,已是一条成形欲飞的小龙了。

第一三二章 群英荟萃(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