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之和韦坚因为整治贪腐,审案迅捷,升任为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两人科举出身,敢作敢为,是近年来崛起的朝廷新贵。
李适之为当朝状元,太宗皇帝之孙,理政有条不稳,完善吏部的考课,精简任免流程,令李隆基觉得甚为满意,韦坚疏通漕运有功,并且明察善断,几件大案在韦坚的手里一应结案,处置妥当,这两位年龄也较为年轻,在朝堂中也颇具影响。
张修在十年前刚来到京师学艺的时候就结识了李适之和韦坚,三人脾性相投,胸怀家国,便成为好友。
红妆和扶龙山庄已经进入京城,在几件大案的背后是双方的角力。
李适之被张九龄倚为可担任宰相之人,其定有过人之处,心思颇为敏睿,京城中接连发生了几件大案,李适之凭借这几天在暗中的调查和分析,觉得这几件大案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存在一种关联,李适之觉得有必要与张修见一面,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商议一番。
两人相约来到了定昆池一处僻静的茶舍。
远处定昆池水波荡漾,但是李适之并没有心思欣赏周围的景色。
李适之首先开口道:“最近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存在一种关联,其实我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关联。”
张修明白李适之的顾虑,神色也变得有些严肃。有些事情他不想告诉李适之是因为扶龙山庄必须绝对保密,关于一些关键的信息,他自然会向李适之相告。
“王元琰之案,太子案皆是李林甫在暗中一手操纵,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若李林甫不依靠这个神秘的力量,他很难做到这一点。”
张修沉默了一阵,他知道李适之是想讨论问题的关键,直言道:“太子一案,武惠妃在这几件案件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武惠妃和红妆有关。”
李适之眸色微凝,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她是李瑁集团在后宫最大的助力,李林甫扳倒了太子,太子之位近在咫尺,那么,她为什么会死?或许有人在暗中也在盯着寿王集团的一举一动。我只是隐隐觉得,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拨动着长安的风云。”
李适之果然心思细微,通过这几日发生的大案中窥探出了其中端倪,但是他所指的那个幕后的人,是扶龙山庄的刘羡之,还是红妆的神秘黑衣人?
要对付红妆这样隐藏在暗中的敌人,扶龙山庄要保证绝对的隐秘,李适之和刘羡之他们都是张修的朋友,张修并不想李适之陷入这场漩涡之中,也不想打乱刘羡之的计划。
张修接着道:“武惠妃的身份的确有很多的疑点,但是她现在毕竟已经死了。”
李适之眼神幽深,“我只是觉得这两件案件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会发生一些事情。”
窗外微风拂过,张修看着李适之,“李兄,你不争不党,胸襟坦荡,有相者之才,陛下对你也十分看重,科举年轻一派的人都支持你,如今张令离开朝堂,忠王殿下也需要一个左相。”
“我心向道义,能够被你们认可,我此生无憾。”李适之一向洒脱,今日言语隐含着一丝悲伤之情,仿佛能够预见道往后的争夺将充满血腥。
李适之从罪臣之后到朝廷状元,再到如今科举年轻一派的楷模,多年的朋友,张修亲眼见证了李适之每一步的脚印,每一步的付出,他当然明白李适之所有的付出为的是什么。
张修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向李适之行了一礼,李适之心中温热,起身也向张修回了一礼,两人不再多言,彼此之间心意相通。
自从武惠妃和三个皇子死后,李隆基现在将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杨玉环身上,仿佛音乐和这个女子能够让他暂时忘记一些事情。
朝中事物皆有李林甫处理,并在每天造成李林甫将所有事物事无巨细地向李隆基禀告一遍。
孰不知他自己统制下的帝国正在慢慢地发生一种可怕的变化。
在李林甫的举荐下牛仙客现在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牛仙客之前曾任朔方道行军总管,其手下有一部分将校在禁军中任职,李林甫通过举荐牛仙客加强了寿王集团在军方的力量。
太子一案后,李隆基解除荣王手中的兵权,任命牛仙客为兵部尚书,便是为了平衡皇子们的权力,李亨眼看自己的父皇进行着这一系列的制衡之术,除了愤懑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忧虑,对大唐未来的忧虑。
现在的朝堂早已经没有了开元之初名相姚崇辅佐下任人唯贤,虚心纳谏的贞观遗风,充斥在朝堂之上的皆是一些权谋诡谲。
张修根据目前的形势认为己方也到了举荐人才的时候,今日在忠王府张修提起此事,正与李亨讨论。
“殿下,李林甫在三省六部皆有其心腹,唯独在军方没有强援,现在他开始发展军方的势力了,牛仙客原为河西节度使,朔方道行军总管,其久历军中,军中人脉颇广,牛仙客这次成为兵部尚书,便是寿王集团在军方的强援。”
李亨心中明了,保持着沉默,眼神中露出了一丝复杂之色。
李亨当然明白张修话中的意思,李亨之所以被李林甫视为对手,除了李亨是长子之外,还忌惮他在军中的势力,虽然现在荣王不掌兵权,但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高仙芝从小便是李亨的好友,李林甫知道自己的弊端,也揣摩了皇帝的心思,因此才力荐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平衡自己与李亨集团的力量。
李亨露出一丝怆然之色,“父皇的这种制衡权谋之术,只有让更
第二十五章 举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