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9章 二废太子[1/2页]

四爷,宫斗嘛! 蓝莲君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江南科举案,表面上看和兰英和胤禛一点关心都没有,但事实上却是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这可以说是二废太子的导火线。
      对于皇上二废太子的事情,其导火线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的。
      有人说是因为皇上本来就没打算复立太子,只是因为皇子的权势威胁到了皇上的统治和地位,为了防止皇子进一步就是bg0ng,所以才复立了太子,等着皇上将大权紧抓住后,太子胤礽没有了利用价值因此被二废了。
      这个说法只能糊弄一下不知情的人,毕竟大家看着上辈子一废太子后文武百官都推荐书给安徽巡抚梁世勋,要他追查陈天立的Si因。陈天立家属却坚决地报称是因为病发而自缴,并无人b勒灭口。而另一个重要证人李奇竟然被判立即充军新疆,于押解途中染病身Si,并有当地县衙的文书为证。
      不管陈天立是自杀还是他杀,李奇是病Si还是被害Si,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Si无对证的局面,一切对噶礼不利的证据都消除了。但江南士民人心不服,开始聚众闹事。有人在闹市传唱歌颂张伯行的歌谣,四处张贴揭帖,到各衙门投递呈文,要求张伯行留任。也有人贴出文章为噶礼抱不平,并将噶礼大门用砖石堵住.不准他交还总督印信。双方支持者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曹寅将陈天立自杀一事密奏皇上后,皇上朱批道:“众论瞒不得,京中亦纷纷议论,以为笑谭。审事也不是这样审的理,但江南合省都甚没趣了,想必满洲恨不得离开这差才好。”于是密令安徽巡抚梁世勋暗中调查陈天立的Si因。几天后,安徽巡抚梁世勋汇报说,江南刑狱官员,上自某司,下至州县提点刑狱,均为噶礼亲信,封锁消息密不透风,证人陈天立之Si因难以查明。言下已经暗示噶礼与证人之Si脱不了g系。
      不久,张鹏翩、赫寿二次审案的结果就出来了:科场一案,副主考官赵晋,同考官王曰俞、方名及所取士子吴泌、程光奎交通关节,h缘贿卖,应按科场舞弊律论罪;张伯行生X多疑,随便“诬告”噶礼,造成江南人心浮动,应当撤职,拟徒准赎;噶礼与张伯行“互参”,有失T统,应降一级留任。
      这个调查结果与皇上之前的基调完全一致,除了对张伯行稍微严厉了些,其余的处理差不多正是皇上想要的。
      然而,就在他要下令结案的时候,突然出了一点意外。皇上到后g0ng去给皇太后问安时,刚好遇到了他的r母,也就是噶礼的亲生母亲。
      从曹李两家把控江南三大织造和盐政几十年,以及噶礼贪W怎么都告不倒可以看得出来,皇上对自己的几位N娘家是加恩了又加恩,放纵了又放纵。见N娘在皇太后这里,皇上自然要和N娘说几句,说着说着就一时感慨,询问噶礼到底与张伯行有何个人私怨。
      这原本是皇上加恩给噶礼,要N娘在皇上面前给噶礼说说好话,说不一定连之前的降职都不用。却不料N娘深明大义,不但揭发了噶礼贪W受贿的行为,还主动替张伯行辩护。N娘的态度对皇上的态度产生了决定X的影响,他后来很是动容地说噶礼)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
      此时,曹寅的密奏再次送到,说“此案亦有未妥,人心不能悦服”,张鹏翩如此潦草了局,在江南声名大损,人人说其糊涂拘私,而其人竟然不等案情了结,便已经动身前往福建,导致扬州民心不定,议论纷纷。
      皇上感到如果按照二审的结论结案,尤其是只处置清名在外的张伯行,而放任胡作非为的噶礼,实在难以向江南民众交代,于是下诏斥责张鹏翩等人“掩饰和解,瞻询定议”,下令撤换张鹏翩、赫寿,而改派户部尚书穆和l、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往江南,令其务必严加审明。
      到了这个时候,前往江南的钦差要调查的重点已经不是科场案,而是督抚互参案。皇上的本意,只要保全张伯行,大致处罚一下噶礼,令江南人心稳定下来就了事了。
      然而,穆和l、张廷枢却没有弄清“圣意”,也不愿意得罪噶礼和两位前任钦差。二人一到江南,不但不立即问案,还立即派人前去找张伯行说和,以噶礼“党众”为由,劝他向噶礼低头。但张伯行却依旧坚持己见,给了两位新钦差一个大钉子。
      两位新钦差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大做表面文章—连十几天,轮流提审科场案的人犯,煞是热闹,大有要明察秋毫、伸张正义之意。
      这样的姿态自然是和皇上的意图相违背的,皇上虽然没有立马撤换这

第399章 二废太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