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五十八章 作为调查员的赵煦[1/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耶律琚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才从夷门坊的宅邸,慢悠悠的回到都亭驿。
      昨天晚上,他与刑恕在勾栏里喝的伶仃大醉。
      最后,是刑恕派人将他送回的夷门坊的‘家。
      回味着昨夜李师师温柔体贴的照顾与服侍。
      耶律琚心旷神怡,连走路都轻了几分。
      然而,他刚刚走到被安排给他的院子前,好心情瞬间不翼而飞。
      因为耶律俨,正阴沉着站在门口,冷冷的看着他。
      “节度……”
      “缘何彻夜不归?”耶律俨冷冷的问着他。
      耶律琚心中冷笑一声,不屑的扫了一眼耶律俨,然后面朝南京方向拱手道:“某奉皇命,有重任在身,不需与学士解释什么!”
      “皇命?”耶律俨迟疑了一下,
      “呵!”耶律琚笑了:“陛辞前,陛下没有交代吗?”
      “也是……”他讥讽着,打量着耶律俨:“学士并非北院官,陛下没有交代也正常!”
      耶律俨顿时噎住了,冷哼一声:“下官会上书陛下,将节度彻夜不归之事上报!”
      这就是在威胁他了。
      耶律琚岂是被吓大的?他耸耸肩,道:“学士愿上书便上书!”
      “某奉命行事,问心无愧!”
      瞧着耶律琚的神态,耶律俨神色变幻不停,最终选择拱手一拜:“既如此,下官便不打扰了。”
      耶律琚冷冷的回了一礼,目送着耶律俨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这才呸了一声,骂道:“什么玩意?”
      “他该不会以为,他蒙皇恩赐国姓,就能和文忠王一样了吧?”
      文忠王,就是韩德让死后的宫帐名。
      韩德让算是辽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承天太后就是在其辅佐和支持下,完成了中央集权与改革。
      圣宗因感于其功劳,于是,赐其国姓,赐名隆运,使其成为辽国汉人士大夫赐国姓的第一人。
      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以汉人士大夫身份,拜北院枢密使,执掌辽国军权的人。
      更是第一个,以汉人身份,拜大丞相的人。
      自韩德让之后,幽燕汉人豪族就和辽国完成了融合。
      但,文忠王只有一个!
      毕竟,不是谁都能与文忠王一样,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太后。
      更不是谁都能和文忠王一样,能一边睡太后,一边执掌大权,还能一边让小皇帝视作父兄,真心祝愿。
      甚至在其死后,将之陪葬承天太后陵侧。
      让自己的父母与母亲的情人,相伴而眠。
      耶律俨刚走,一個契丹贵族,就从院子里走出来,来到耶律琚面前,拱手一拜,然后弱弱的说道:“节度,万一那小人真的上书南京天子……”
      “朝中小人们再串联攻讦……”
      耶律琚无所畏惧,道:“放心好了,国舅与两位娘娘会帮我等说好话的!”
      “再说,我等在南朝,披肝沥胆,为国事不辞劳苦,陛下也是知道的。”
      “某也确实身负多项皇命!”
      “这样啊……”那贵族顿时欢喜起来。
      只是,他才高兴了一会,就又耷拉下脑袋:“终归有这小人在,好多事情,我等都无法畅快的做了!”
      这次出使,他们这些随行的衙内,可都憋屈的很。
      根本不像上次那般快活。
      那耶律俨,因此在使团内部,天怒人怨。
      好多人都说,这纯粹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他得意不了多久的。”耶律琚恶狠狠的说道。
      “某打算上书南京,弹劾其在南朝,阻扰国事,干涉采买!”
      那贵族一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当即道:“下官也要上书弹劾此獠!”
      天可见怜为了挤进这次的使团里,他家里可是用了无数人情,还打点了好多人。
      可哪成想,却遇到了耶律俨这个愣头青。
      实在可恨!
      “善!”耶律琚点头赞赏:“我等为国辛劳,那小人坐享其成都不肯,还横加干涉。”
      说到这里,耶律琚就有些烦闷的解开了衣襟。
      有耶律俨在,好多事情,就无法办好。
      他和其他人,想要抬高采购价,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若不抬高采购价,大家怎么吃回扣?
      大家没得回扣,国舅爷怎么拿钱?
      国舅爷拿不到钱如何去孝敬宫中皇后娘娘、贵妃娘娘与建宁公主?
      两位娘娘与公主殿下没得孝敬,怎么侍奉陛下?
      陛下不开心了,他们这些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不忠!
      那耶律俨怎就想不通这一点?
      ……
      福宁殿,东阁,静室内。
      暖阁里的炭盘熊熊燃烧着,火光映照着屏风。
      于是,这静室中的温度,变得温暖且舒适。
      赵煦戴着一件专一制造军器局新制的棉口罩,端坐在坐褥上,听着身前不远处,坐着的刑恕的汇报。
      在刑恕身旁,坐着户部侍郎章衡。
      赵煦听完刑恕的汇报,沉吟片刻后,道:“辛苦爱卿了。”
      “为朝廷办差,不敢言辛苦。”刑恕低着头答道。
      “北虏国中财用,看来已是出现匮乏了。”赵煦悠悠说着。
      他看向章衡,问道:“章爱卿,今年边境榷市,北虏与我朝的贸易,可发生了变化?”
      章衡摇头,答道:“奏知陛下,根据各榷市监官奏报,今年北虏从边境榷市所购之物,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而河北诸州也都有上报,走私铜钱越境案件,越发频发。”
      赵煦点点头,道:“北虏国中的钱荒,恐怕比想象中还要严重许多!”
      “说不定,有些地方已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范畴了!”赵煦颇为戏谑的评价着。
      辽国现在的情况,在赵煦眼中,其实是很危险的。
      一方面,宋辽交子条约,将本来应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变成了交子。
      采购地从边境变成了汴京。
      这一变,就直接让辽人失去了过去两国边境贸易上最重要的支付手段——过去辽国几乎将岁币所得的全部白银,以及丝绸贸易上的大部分利润,都用在边境榷市贸易上。
      而如今,随着汴京辽权贵的直接贸易采购渠道开通。
      辽国权贵,将得到的大部分交子,都用在采购奢侈品上。
      但幽燕地区的商品需求,并没有消失!
      于是,宋辽边境榷市贸易,成为了辽国幽燕地区的金融失血口。
      大量铜钱,被贸易虹吸到大宋这边。
      这必然导致,辽国国内更加严重的钱荒。
      章衡说,河北各州上报的铜钱走私,日益严重、频发就是证据。
      而这个时候,偏偏辽人还开始攻伐高丽。
      战争一起,黄金万两。
      为了维持战争,辽人必然也一定会从幽燕地区,抽调兵马、青壮、粮食。
     

第六百五十八章 作为调查员的赵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