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二十八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1/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两宫听着赵煦的解释,暗自点点头。
      这样解释还算合理。
      虽然她们依然难舍善财!
      可只要真有每年一两千万贯的收入,那么,舍一百万贯用来邀买人心,倒也不是不行!
      大宋的游戏规则一直也是如此的。
      天家吃肉,权贵喝汤。
      大家一起排排坐赤果果分蛋糕。
      就是,还有个问题。
      太皇太后道:“官家所思,确是周详!”
      “只是如此一来,绫锦院织工,恐皆将为私人……”
      “天家御工,沦为市井之人……”
      赵煦笑了:“太母,如今那里还有什么御工不御工一说!”
      “现下,便是太医局里的御医们,也在马行街、土市子,开设了国医药馆!”
      作为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王朝。
      大宋王朝已经具备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特点——钱,可以买到一切服务。
      专门给皇帝看病的太医,专门给皇帝做饭的御厨,甚至是特供皇帝的纸张、笔墨、茶叶。
      只要有钱,你都可以买到他们的服务!
      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通过合法途径买到。
      而绫锦院的织工,早在太祖时代,就已经在外面接单了。
      在赵煦开发靖安坊的时候,又把教育变成了商品!
      买了朕的房子,就可以读最好的蒙学、小学,拥有考入开封府府学的资格!
      太皇太后顿时哑然一笑,道:“官家所言甚是!”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则悄然扭头,与在帘外的尚宫张氏对视了一眼,这对主仆心照不宣的颔首。
      于是本来准备的后手,悄然放了下来。
      这保慈宫内寝之中侍奉的内臣、女官们,在悄然间就已经走过了万丈悬崖。
      ……
      保慈宫发生的事情,在没有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很快就传了出去。
      这个时候,都堂内的韩绛,还在审视着汴京义报上的那篇文章。
      “君以道制法,故曰名其义……”
      “臣以礼守法,故曰能其事……”
      他一直咀嚼着这两句话,白眉下的眼中,闪烁着不定的色彩。
      这两句话,他确认不是王介甫说过的,也非是新党过去的主张。
      可偏偏,这两句话假若放在新学思想和新党主张的框架下,却莫名贴合。
      何为新学?
      自是相对旧学而言的。
      那旧学标准是什么?
      自是以汉唐九经注疏为体系的所修撰而出的《尔雅正义》、《论语正义》、孝经正义》等为核心的章句注疏体系。
      但新学推翻的,不仅仅是以汉唐九经注疏为体系的思想理论。
      他还要塑造一個全新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
      譬如说《尚书.周官》言: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
      在过去,郑玄认为这是表示三公、三孤皆为天子辅臣,是辅佐天子一人,治理万邦。
      而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公、孤所掌不异。
      换而言之,三公、三孤,无论是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还是弘化、寅亮天地,都是一个意思,并无区别。
      可王介甫就不这么认为了!
      当年,他就借其子王雱之口,公开推翻了郑玄与孔颖达的注解。
      然后在将尚书的这一句话,升华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以阴阳为本,天地为末,化待道而后立,天地待阴阳二后立,论道而不谕,然后弼。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故公论道,孤弘化;公燮理阴阳,孤寅亮天地;公论道于前,孤弼于后!
      看清楚没有!
      新学的主张里,一切都是有秩序的。
      阴阳有其序,天地有其道。
      自然,朝廷、国家也该有法度来约束。
      不止大臣要遵守,皇帝也要遵守。
      不然就扰乱了天地阴阳的秩序,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会导致一系列灾难,甚至是国家倾覆社稷灭亡!
      “王介甫啊王介甫……”作为熙宁时代的传法沙门,韩绛和他的兄弟韩缜、韩维,对王安石的新学和其主张,自然是无比了解的。
      三兄弟甚至是支持的。
      不然他们的态度也不会这么暧昧!
      “汝可真是好运气啊……”韩绛悠悠叹息着,一双老手抚摸着那已经皱巴巴的小报上。
      “先帝受不了汝!”
      “小官家,却似乎能够接受了……”
      王安石和他的新学、新党的主张,从熙宁八年后,就已经不再掩饰了。
      天下需要一位圣王来领导!
      所有人都团结在圣王的领导下,紧密合作,各司其职。
      那假如没有圣王呢?
      那皇帝就该垂拱而治,将天下大政委托给圣人来治理。
      于是,王安石二次拜相后,不过两年就再次罢相!
      先帝已经无法接受,王安石事事以老师的态度,用师傅的口吻,来教导他、指导他、规劝他了。
      王安石也接受不了,昔年以弟子、学生的态度,向他求教,请他辅佐的官家,不再愿意听他的,开始急躁的、迫不及待的想要在三五年内就毕其功于一役。
      这对师徒终于是分道扬镳。
      本质上,这是君权和相权的冲突。
      是皇帝应该乾坤独断,还是与大臣们商议、合作,甚至是将天下事托付给大臣的冲突。
      这就是元丰政治,变成了先帝一言堂的原因。
      也是王珪、蔡确能拜相的缘故!
      一个三旨相公,一个阿谀奉承,以上意为行事准则,没有自己立场。
      放下小报,韩绛慢慢闭上眼睛。
      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他的幕僚张之若的声音:“恩相,官家遣使来了都堂,请恩相与在都堂的诸位相公前去都堂正厅相见。”
      韩绛立刻起身,来到了都堂的正厅。
      在这里他就看到了官家身边的邸候冯景,带着十来个内臣,抬着一个个箱子,站在大厅上。
      “冯邸候……”韩绛上前见礼后,问道:“这是?”
      冯景笑起来,道:“熙河路前时入贡棉铃十余万斤,官家命专一制造军器局,择其善者,打造了棉被数百床……”
      “除用于敬献两宫慈圣及宫中太妃、贵妃,赐给皇子、公主及宗室外……”
      “官家还念及诸位相公,操劳国事辛苦,特地命我来赠,以为相公们冬日御寒……”
      于是,随行的内臣们打开箱子。
      里面装着的是以丝绸为被套,绣着精美图案的被子。
      韩绛见着连忙率着在都堂值班的李常与安焘下拜谢恩。
      送走冯景,韩绛与李常、安焘才看向了那些留下来的箱子。
      每个箱子上,都有着文字。
      所以他们很轻易的就能找到赐给自己的那一份。
      韩绛作为左相,得赐四床,每床

第六百二十八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