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七章 太皇太后:王珪之罪,罪莫大焉![1/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隔日,三月壬寅(初九)。
      群臣三表劝听政,两宫终于答复:可!
      于是,当天在迎阳门下,两宫拥着赵煦,垂帘小殿之中,第一次正式听政。
      宰臣们于是上表,乞为熙河路二月军功求赏。
      并将从熙河送来的点检边报上呈。
      确实是大捷!
      阵斩贼将色贷辰楚及以下西贼将帅十余员,得首级四千七百余,获贼牛羊马匹甲胄不下八万,有司上报,皆已点验无误!
      于是,两宫依制,论功行赏。
      武信军留后、景福宫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论制迁一等。
      依旧领武信军留后,升任延福宫使,仍为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令其尽快入京述职、面圣,并拜谒新君。
      李宪以下有功大将,也各得封赏。
      四方馆使、容州团练使王文郁升任引见使,横行官依旧为容州团练使,只需再立下类似军功,他就有机会得到特旨落职,这就是正任官了。
      横行官,国朝最多数十人。
      但正任武臣,除了开国之初外,历代不过数人。
      仁庙开始的每一位正任武臣,最终几乎都能入京,担任三衙管军、殿帅。
      王文郁以下,东上?门使、嘉州刺史康识,升领容州团练使,东头供奉官宋安道升任内殿崇班。
      皇城使、忠州刺史卢梭兼领康州团练使;皇城使曹令棱领嘉州刺史,皇城使阿克密获领昌州刺史。
      其他有功将佐,各迁三等,赏赐有差。
      两宫对于三省两府拟好的赏功??子,自然答允。
      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现在都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
      但,赵煦在旁边,看着表功省??,就已经在心中叹息。
      看看三省两府请功的名单吧。
      除了王文郁、宋安道、曹令棱三个标准的汉人名字外。
      康识这个名字,听着就有些像西域那边的人。
      卢梭的名字,也就勉强看着像汉人。
      但阿克密就是标准的番名了。
      而这三人在省??上,也确实标注‘番将。
      熙河六员有功大将,番将就占了三员!
      往好里说,这证明了李宪在熙河,团结少数民族,共建大宋乐土,功劳卓著。
      可,有心人只需稍加挑拨。
      很轻易就能让人想起安史之乱,想起唐代北衙禁军乱政的故事。
      然后就等着朝野炸锅吧!
      大宋士大夫们那敏感脆弱又无处安放的安全感,会让他们跳脚的。
      所以,赵煦知道,李宪回朝之后,就不能让他走了。
      留在京师,荣养几年吧。
      不然,他只要回去了,就不会有好下场!
      至于熙河路?
      赵煦心中几个名字闪过。
      有老将,有帅臣,也有未来的名臣,甚至还有旧党之人。
      他需要好好想想,这些人的性格和利弊。
      然后再想办法,推动其中之一,履职熙河。
      在司马光、吕公著入朝前后,这??事情最好办下来,以免节外生枝。
      宰臣们奏完边功后,就各自退下。
      两宫第一次听政,就算结束。
      这个时候,通见司的人,将御史台送入宫中的弹章,拿到了两宫面前。
      “启禀太皇太后、皇太后、陛下……”
      “此乃今日通见司所受御史台御史弹章……”
      厚厚的弹章,堆满了案台。
      无论是向太后,还是太皇太后,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传说中‘弹章连篇累牍的景象,都是吃了一惊!
      这里起码数十份弹章!
      两宫要是逐一去看,今天晚上都不要睡觉了。
      但,这还没有完。
      通见司的人,很快就又送来了王?自己的自劾书以及再次请郡的奏疏。
      太皇太后看着被送到面前的王?自劾、请郡帖子。
      眼睛瞥了一眼赵煦,见到那个孩子,正一脸好奇与不解的模样。
      太皇太后的神色,顿时就变了。
      于是太皇太后,看也不看王?的自劾、请郡文字。
      就怕污了自己的眼睛,也怕自己一时心软。
      她直接与左右吩咐:“将御史弹章,带回大内,吾与太后要仔细审阅,以免冤枉了国家宰相!”
      说着,她就看着向太后。
      向太后自然连忙起身,对太皇太后行礼:“此事,娘娘拿主意便好!”
      向太后也闻到了些不同寻常的味道。
      不过,王?这个人,居然敢在都堂上说那种话?!
      让向太后对其的印象,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所以,无论太皇太后想要如何处置王?,向太后都没有意见。
      甚至恨不得,将王?一贬到底!
      太皇太后却是一定要拉着向太后一起处置这个事情,因为只有这样,将来皇帝长大了,才不会产生怀疑,才不会进一步的去调查,便道:“皇太后还是和老身一起商议处分吧!”
      向太后只能无奈的道:“娘娘之命,新妇谨从!”
      ……
 

第五十七章 太皇太后:王珪之罪,罪莫大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