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4章 是我青山独往时[1/2页]

全知全能者 李仲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前世,论语有话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夫子的本来意思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了,不要说后来人,就是孔夫子的弟子,也未必明白他们的老师当时说着这话时的意思。
      但山、水自古以来与人有很大相关。
      不说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是与山水有关的词语,便随处都是。
      比如跋山涉水。
      比如游山玩水。
      不过跋山涉水稍显沉重,游山玩水又稍显轻佻。对人来说,与山水的亲近,用“游历、游览”来说最为中和中正,不偏不倚。
      黄帝祭天,要找山来祭。
      为什么?
      因为离天更近。
      秦皇求仙,要派人出海。
      为什么?
      因为大海茫茫,那水的远处象征着遥远和不可知,或许其中就栖着神仙。
      这都是人主之辈,离一般人比较远。
      而一般人面对山或面对水,会有什么感觉?
      感觉肯定是有的!
      而且多半和身处陆地平原时的感觉不一样。
      平原实地固然代表着安稳,同样也代表着平庸。
      但是。
      当你登上万仞之巅。
      哪怕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哪怕一辈子或半辈子都平平庸庸,身处高山之巅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意气横生。
      当你来到大海边上,或者乘船驶于海中。
      面对平静的海、汹涌的海、温柔的海、咆哮的海。
      不管你往日是平和,是暴躁,是宽厚,是偏激,心或意也都会被大海所牵引,然后不管是引发出平静还是引发出汹涌,总而言之是导向开阔和辽阔。
      所以。
      若失望于生活,若感觉自身正被这红尘磨削,那就去登山吧。
      若感觉失去激情,或感觉自身陷于偏激总是莫名其妙地心中生出暴戾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惯,那就去涉水吧,可以看看海,可以出个海,也可以潜个水。
      然后你或许就会有些不一样的生活感悟。
      然后你的生活或许也为之改变。
      为什么?
      其实与心无关。
      或者就算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心理也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内在原因,还是气机互动、物我交感。
      高大上点说,叫“天人合一”。
      你可以简单地用磁场来解释。
      是山或水的磅礴磁场造成了你自身磁场的改变。
      但这个解释太偏狭,那种物我交感的层面也远不是所谓的磁场能代表的,而有着更深刻也更全面的内容。
      不过这不重要。
      就如道德经的那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一样,总之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山水易人。
      这里的“易”是改变。
      山之魂魄,水之精神,可以补益人之身心。
      是。
      身心!
      不唯益心,同样益身。
      当站到大宗师的高度,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在许广陵面前揭开了其面纱。
      这件事,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例而已。
      知道是一回事,而知道了之后,再进一步的,便是应用。
      而在这件事上,对于许广陵来说,那可以与人形成气机互动、物我交感的,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
      一棵树。
      感受到身侧不远处甘从式那身心两方面的平静,许广陵微不可觉地淡淡一笑。
      老头儿大概只能感觉出这会儿会比较舒适,以后也会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徜徉于这棵树的附近,但他多半不知其然,更不可能知其所以然。
      其一切行为只是出于本能。
     &n

第174章 是我青山独往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