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归蒙看这架势,如果没有自己,曹操想出城是几乎不可能的,他怕往来通报耽误时间,索性在城门对面的小吃摊坐下,点了大饼羊汤吃喝起来。刚才董卓设宴,他没肯露面,只是坐在屏风后面吃了点小食,感觉没吃饱,所以正好弄点民间的小吃尝尝。潘归蒙的吃食刚上桌,张济就跑过来吩咐店老板说:“这位爷的帐,我来结。”店老板自然认识张济,知道他是城南这一带守军的头领,哪敢要钱,忙说道:“将军这说的哪里话,将军能来小店就是赏脸了,怎么敢收将军的钱。”
潘归蒙听了眉头一皱,疑惑看看张济,又看看老板。张济一看潘归蒙这表情,忙说:“掌柜你这就不对了,吃东西哪有不给钱的。”说罢从怀里摸出几个铜钱递给店老板。店老板哪里敢收,忙往外推,潘归蒙叹了口气说:“多谢张将军美意,你还是去忙吧,不用管我了,等会儿我自己处理。”张济尴尬的说:“喏,那末将就先告退了。”说罢把铜钱还揣入怀中,向潘归蒙施了一礼,然后回城门那边继续巡视了。
那老板看张济对潘归蒙如此恭敬,估计潘归蒙肯定是比张济还要大的官,忙说道:“这位大人,请问还要用些什么?”潘归蒙说:“不用了,我就在这里坐坐,等个人。”老板说:“那您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吩咐。”潘归蒙朝他摆摆手,让他先退下,从怀中摸出感应器,研究起董卓进洛阳的这段历史,刚才的宴会,似乎和正史的记载有些不同,潘归蒙一边研究着正史史料和各种野史,一边琢磨着这次宴会对接下来事件发展的影响,会不会对历史进程有什么改变,自己要做点什么来消除这些影响。
潘归蒙以前在研究所就是个坐得住的人,研究起问题来能一坐就是一天,这回他坐在这小吃摊研究史料,一坐就是一个多时辰。那店老板看这么个大人物坐在自己摊位上思考问题,不敢打扰,别的客人来了都是轻声的招呼,还时不时的跑到潘归蒙附近转一下,担心他万一有什么需要自己没能及时响应,自以为非常周到,而潘归蒙却浑然不觉。
这时候,张济过来凑到潘归蒙耳边小声道:“先生,我们在开阳门拦住了曹操。”潘归蒙一听立刻起身,在桌上丢下几个铜钱,然后快步走出小吃摊,飞身上马,和张济一起直奔开阳门。那店老板没想到潘归蒙居然会给钱,哪里敢收,敢拿了钱追出来,只见潘归蒙和张济的马已经去远了。
平城门到开阳门并不远,潘归蒙和张济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只见十几名士兵将三人三骑围在当中,当先一人正是曹操。先前的宴席上,潘归蒙偷偷从屏风后面观察过在场众人,也看到了曹操的样貌,但是由于离的有点远,没有看的太真切,但是大概的样子是知道的。另外两个人也是参加过刚才的宴席的,一个尖嘴猴腮,相貌猥琐,特征十分明显,潘归蒙印象深刻,因为他也是三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袁术;而另一人只是略有点面善,但名字完全想不起来。
众士兵见潘归蒙和张济来了,忙闪开一条路。潘归蒙在马上冲三人一抱拳说:“几位这是要去哪里?”三人见潘归蒙面生,但这些士兵连同张济都对他很恭敬,知道肯定是董卓手下的重要人物,这时候还不敢得罪,曹操抱拳说道:“见过这位大人,我三人是出城去狩猎的。”潘归蒙知道他们是在扯谎,也不揭穿,说道:“你就是曹孟德吧。”曹操见对方认得自己,心里更是一沉,心想这人是谁,董卓手下能让张济如此尊敬的,难道是……贾诩贾文和?
自董卓进京后,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一时没摸清状况,见董卓每天都有几千人马开进城里,以为董卓兵力强盛,因此放弃了抵抗,后来等董卓收编了何进、何苗的人马,控制了洛阳的局势,这才发现上当了,原来董卓一共就3000人马,他们几个校尉如果当时放手一搏,胜负还很难说,不可能让董卓这么轻易就控制住了局面。后来他们对董卓及其部属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董卓手下第一智囊就是贾诩,董卓这个每天安排兵马易装进城的计谋多半是出自贾诩,因此对这个贾诩是又恨又敬佩。
曹操转心动念只在一瞬间,于是答道:“正是下官,还未请教大人名讳,失礼失礼。”潘归蒙说道:“我叫贾诩。”曹操虽然心里猜对了,但是听潘归蒙自报家门,还是惊的微微变色,另外两个人也是吃了一惊,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以贾诩的智谋,他们是糊弄不过去的。曹操忙施礼道:“原来是贾先生,久仰久仰,不知贾先生有何见教。”潘归蒙说道:“三位好雅兴,这么晚了还出去打猎?”曹操笑道:“我们领兵之人,久坐城中身上都长赘肉了,得时常出去活动活动筋骨才好。”潘归蒙说道:“你说的不错,那我就不耽搁三位的时间了,请吧。”说罢带马让到一旁。张济和众军兵见潘归蒙让路了,都呼啦闪到一旁。
曹操三人见状更是惊疑不定,他们不敢相信,这么容易就让自己走了?但是机会稍纵即逝,曹操三人忙在马上都朝潘归蒙一拱手,曹操说道:“那下官就告退了,等会儿打了野味第一个送到先生府上。”潘归蒙说道:“要打到野味,马得跑快些,不然追不上猎物。”曹操三人不敢停留,忙催马出了城,一路上,袁术说道:“贾文和最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的云里雾里的。”冯芳说:“是啊,本来我以为遇到他,我们肯定走不掉了。”曹操说:“看样子他肯定是看出来我们的意图了,他最后这句话分明是让我们快点跑
第32章 起意释三杰 有心访卞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