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高层都感到十分惋惜。
郭淮是这些雕像中的其中一个,而这些雕像当然不会仅仅只有他一个。
还有更多的文武之才。
比如说李广。
历史上的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因骁勇善战,杀敌颇众,汉文帝大为赞赏。随周亚夫平定楚王叛乱时,李广虽私下接受对方所授将印,但于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战功。
李广镇守右北平时,抵御匈奴,箭无虚发,被匈奴军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亦曾留有射箭穿石之传说。
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军中昼夜号哭,三日不止。
平心而论,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将领,他的名气确实是大于他的功绩的,当时的卫青和霍去病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立下了各种显赫的功劳,但李广却几乎没有捞到过什么有含金量的战功。
但他本人却又的确有着极其强劲的个人实力,同时又因为自杀而亡而戴上了悲情色彩,这种悲情色彩又难免使他的名气在后世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就常常将李广当作抒发郁闷的文字素材。
因此他的名气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得到了李广的效命之后,当时的罗奇并没有把他当成统帅一方的大将来用,一来是因为历史上的李广或许是运气的缘故又或许是本身却又不足,总而言之的确是没有霍去病和卫青那样有实打实的战绩,所以罗奇对他无法完全放心,二来也是因为罗奇手下的大将之材实在太多了。
犯不着把李广拔高到不属于他的位置上。
毕竟适合那个位置的人还有很多。
当然,比起那些耀眼的武将,罗奇手下优秀的谋臣也不少。
贾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历史上的贾诩最初是董卓下属,在其死后劝余部犯长安,劫持汉献帝,使天下益乱,此後投效张绣,于宛城之战大败曹军,但官渡之战前劝主投曹。马超据凉州以叛,贾诩从曹操征讨,献离间之策。
贾诩一生策谋深长,在当世有良、平之称,又擅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在曹操的后嗣之争中,暗助曹丕稳固太子之位,故在其称帝後官至太尉。
贾诩一生享尽荣华,於七十七岁高龄去世。
仅凭贾诩历史上的这些事迹来看,就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同时明哲保身的优秀人物了,而且不仅仅是善于保全自身,贾诩的谋略水平也绝对能称得上是当时第一流。
他未必是第一,但说一声第一流还是没问题的。
而罗奇能得到贾诩的效力,其实也并不是靠三顾茅庐之类慧眼识珠的戏码,而仅仅是因为他在河北迅速地崛起,并且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十足的明主的气质。
所以贾诩认为罗奇具有统一天下的个人能力以及势力发育。
于是他就主动劝说张绣投靠了罗奇。
而他自己也因此一跃成为了罗奇相当倚重的谋主之一。
当然,罗奇的谋主并不会只有一个。
而是很多个。
除了贾诩之外,还有很多人在他的麾下效力,这些人几乎个个都是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人中俊杰,他们聚在一起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成就了罗奇的霸业。
第264章 雕像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