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过太子和直郡王。
后村民眼睛发亮,恨不得将田地都种上药材,这样来年就有更多的银钱。
见此庄头忙阻止道:“好田可不能种药材,手里没钱不会饿死人,但手里没里没粮,那可就真的能饿死人。”
这一劝让人清醒了不少,只是依旧有不少脑瓜子灵活的人,已经在开始琢磨上哪去学炮制了。
毕竟人家收药材的可说了,他们家只能吃下这么多新鲜的,要是能炮制好,不仅买的人多,价格也高些。
胤?如今就在忙这件事,种药材好搞,收药材的商家也不难找,但炮制药材的技术,不是谁都愿意教啊。
要是小孩子还好说,药铺说不准带回去当个学徒。
只一两种药材倒也好说,可偏生胤?不止想种一两种药材,所以难度就大了。
之前底下的人也找过好几个炮制药材的师傅,都不肯教大人,一来怕教不会。
二来,怕大人没有小孩子那份真心,到时候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还不孝敬他
胤?没想用权势来压迫,就算逼着同意了,人家教的不情不愿,那到时候留一手,也怪麻烦的。
胤?想了想,既然愿意教孩子,那就庄子上出钱,将孩子们都送去,尤其是那些有天赋的,更是要好好教导。
当几年学徒,学会炮制药材,日后再将这些孩子送去别的庄子或者地方上去。
忙完这件事之后,胤?还要忙着去小汤山上去插秧。
去年他向康熙进言,想在小汤山试试,看看御稻米能不能在南方种两季。
这一进言,让康熙十分感兴趣,知道胤?平日里也在自子院子里种菜。
加上自己这几年都是五六月就去了塞外,便干脆将这事都交给了胤?来办。
元馨也给了个建议,让他将御稻米种在小汤山,至少温泉多,比起京城要更暖和。
确实如此,种在小汤山的御稻米足足比京城的御稻米早了近半个多月。
这不,京城皇庄的御稻米正忙着收割呢,小汤山的第二茬已经育好了秧,就等着插秧了。
第449章 插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