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主要有三证,太少两感证,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太少两感,病机在少阴,病位在太阳,都可以看做太少两感证,代表处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阳气虚故脉沉,感冒迁延不愈或者反复感冒,太阳为寒水之经,他就像月亮,自己不会发光,靠着少阴的热气来温煦。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无证指无里证,没有典型的里证,典型里证是四逆汤证,干呕,下利都是里证。麻黄附子甘草汤和四逆汤区别在于一在表,一在里,见表加了麻黄,见里证用的干姜。
大黄附子汤,是把麻黄附子细辛汤里面麻黄换成大黄,两者都有发热,用的是少阴病解热药细辛,一个在表用麻黄,一个在阳明用大黄。大黄附子汤特点是发热和疼痛,作用的部位在升结肠,升结肠大便往上走要靠阳气的推动,气虚和阳虚都会有便秘。
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黄芩,黄连就是附子泻心汤,少阴病兼阳明病的处方。泻心汤治疗痞证,恶寒加附子,所以痞证兼有恶寒时用附子泻心汤。泻心汤的固定搭配都是黄芩,黄连,附子泻心汤的病位在心下横结肠,用黄芩,黄连泻心,用附子,大黄,促进肠蠕动。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调气化的方子,但少阴病多见里证,里证多合阳明或者太阴。这两个方子可以抗疲劳,也治疗虚性的亢奋,如遗尿和皮肤划痕症,包括肾虚性的过敏。
太少两感还有一个方子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在太阳,附子在少阴,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所谓的大汗亡阳,本
第124章 少阴病三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