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十五章 最后一根稻草[2/2页]

江山行者 青湖山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密林中的厮杀让他很担心。
      那些惨叫和哭喊的人明显带着自己这一族的口音,而喊叫声中机几乎没有中缅部落的口音,更别提蜀国话。
      很明显,古道两侧的密林中密布着陷阱和无数中缅人。
      很快,两个大个子出现在了火堆旁,他们在弓箭手还没调转射击时,各扔出了一具尸体,嘿嘿一笑,重新进了林子。
      侍卫长带人把两具尸体抬了过来。
      “是第一第二两个千人队的千夫长,他们都被拧断了脖子!”
      “太残暴了!蜀国人都是刽子手!”
      “大王,斥候来报,后方王庭联军离此不远了。”
      “不管了!抛弃伤员、辎重和马匹,全军向火堆两侧密林突击,我就不信他们拦得住万人以上的攻击!”南越王下了马,咬着牙一刀结果了自己的坐骑!
      不逃来不及了,如果大军被困住,那个疯子会放火烧林子!
      一声令下,无数南越野人兵涌进了密林。
      砍伐树木,射击所有不明物体,一左一右,如两条人形巨蟒碾过面前所有的障碍。
      令他们不解的是,林子里除了同伴死状凄惨的尸体,没有敌人的踪影。
      当队伍进入密林大半,还在古道上排队入内的两千士兵突然被后方密林中涌出的智慧熊扑击!
      本已人心惶惶的队伍乱成一团,呈行军状态的野人完全没有抵抗熊群突袭的能力。
      南越王接到报告沮丧的摇摇头,下令不管后队,继续逃命。
      此时阵型也没了,人心也散了,还怎么回头和穷凶极恶的熊群厮杀。
      半小时后,缩水的队伍终于回到古道上“欢快”的开始小跑。
      他们准备在太阳落山前跨过吊桥,然后从眉公河北侧的岔道回到大本营,顺利的话,半夜应该能接近势力范围。
      令人诧异的是,沿途只被射过偷袭过两次,还是那种射几箭就跑的小打小闹
      南越王已经没有精力去琢磨陆去病想干什么,只顾着跑路。
      面对馊主意一箩筐的蜀国人,他无奈的认输了。
      打定主意,没有强援再也不来了,如朱清一带上千人这种援助毫无意义。
      如他所愿,狼狈的南越军终于在日落前赶到了吊桥。
      曾经是蜀国人援建的吊桥,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此时吊桥上空空荡荡,肃穆安静。
      桥下,河面上是水流潺潺,倦鸟归巢的宁静场景,似乎战争没有在大自然中引起一丝变化。
      南越王站在南岸桥头心惊胆战之余又心神略定。
      桥面上铺设的木板没有被拆卸掉,似乎也没有被泼了火油的痕迹,陆去病真的没想在桥上作文章?还是有更恶毒的陷阱等着他们?
      “没时间了,大王,队尾斥候来报,联军又追上来了!”专门播报坏消息的侍卫长苦着脸又来报告。
      “啊,为什么会这么快?”
      “是我们慢,从中午出发到现在,士兵们水米不沾牙,都渴极了饿坏了。刚才一段路就倒下了百余人,士兵们体力已经到了极限。”
      南越王回头看了眼,手下野人兵像被集体打了过期美白针,个个脸色惨白,面容憔悴枯槁。
      “前方斥候回报,桥后两百米内没有人。”
      “行吧,既然如此就赌一把,我们走!”
      一声令下,南越野人兵争相恐后的过桥,推搡叫骂声不断,不时有人从两边粗绳拦网上被人扔下河,丑恶的兽性在此屡见不鲜。
      好在吊桥极为扎实,没有垮塌,只二十分钟,剩下万余人的南越大军全体跑过了吊桥。
      散落的大军进入了盐马古道、吊桥、岔路间的大片空地。
      此时大军已兵找不将,将找不到兵,建制已乱。
      南越王还是有点常识,立刻要求大军停下,开始整理队伍,重新建立编制。
      既然过了河,渡过了最危险的地方,恢复战斗力就成了当务之急。身后身前的追兵再来也不是那么怕了。
      怕什么,来什么。
      陡然间,尖锐的哨音划破宁静的山林上空。
      南越军人人脸上变色,不知所措的到处观察。
      远远的又一声哨音,接着是更远的哨音。
      不知躲藏在何处的家伙在用哨音接力。
      南越王猜不出在林中埋伏的观察哨在通知谁,一定不是请客吃饭,更有可能准备实施什么大的行动,他的手哆嗦个不停,和大部分野人兵一样,慌张的四处查看。
      半分钟后,经过夯土的坚硬泥地上,有微小的土疙瘩开始跳舞。
      越跳越欢,越跳越高。
      “是,是大队骑兵!”
      “还用你说,看到了!”野人兵中有眼尖的大喊着指向盐马古道北侧。
      漫天的烟尘中,一支骑兵正全速向这里冲刺。
      “完了,是滇马,是镇南军!”
      南越王心中万念俱灰,认命的闭上了眼。

第三百十五章 最后一根稻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