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靠近码头,大港、小港附近有不少红灯区。
至于更差一点的地方,则是从外地来的移民,在沿海滩涂用木板、碎石、破砖搭建的临时建筑,形成大大小小的贫民窟。
后来由政府出资兴建房屋,改造后贫民区而形成八大院落。
民间戏称,八大公馆。
干这事的名叫沈鸿烈。
八大公馆与绿岛著名景区八大关多了一个字,音同字不同,两者却是天地之别。
当时八大关位于绿岛最边缘,具体位置在太平角,属于最精致的建筑群。
也就是那年代的别墅。
整个别墅群每一栋建筑大多都是二三层,差不多都带有独立院落。
至于建筑风格几乎各不相同。
绿岛所谓的红瓦绿树蓝天白帆,其中“红瓦绿树”特指沿前海一线展开的建筑群红瓦屋顶以及拱卫它的绿树,“白帆”是指大海。
每一栋小楼都不大,有两层,最多三层,屋顶铺设红瓦,建筑风格各异。
由此,绿岛号称万国建筑博览馆。
绿岛开埠之后,最先一批洋人、国内官僚、富人、知识分子进驻。
都是有钱人嘛,从总督府向外延伸,在视野开阔的丘陵南坡建造房屋。
比如小鱼山一带,面朝大海,风光秀丽。
由于当时的设计师主要来自欧洲,也带来了不同建筑风格。
从这些房屋中总你能找到德国、瑞士、丹麦、葡萄牙......等欧洲各国风格。
甚至一栋房屋上汇集多个国家风格,或许屋顶是瑞士格调,窗户却是芬兰风情。
胶澳总督府是典型的德国建筑。
在它的西面有一座教堂,高高的双子座尖顶上有一对十字架,是周边最高建筑。
这一带的规划特别有名,属于经典作品。
这种小洋楼一直往西边延伸到十二中学终止。
继续往西则是西镇平民区。
城市从西往东延伸地势逐渐高升,到小鱼山遮挡住东面汇泉湾一带风光,以及最东部的八大关建筑群。
八十年代之前,城市面貌保护的比较好。
那时候,站在位于海中间栈桥上的?h澜阁,回头往岸边上看去,城市轮廓线美轮美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堂最顶部的尖顶,刺破苍穹,成为这一片城市建筑群的制高点,左控右御。
从西边十二中往东地势逐渐抬高,红屋顶间隔绿树层层叠叠,尤其是东面小鱼山南坡,沿着山坡逐级升高,再加上蜿蜒的海岸线。
绿岛好山好水,号称东方瑞士毫不夸张。
这样漂亮的城市,再加上气候宜人,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是很冷,是个养人的好地方。
沈度记得有个著名的波螺油子,不知道拆了没有。
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见识一下。
再过些年旧城改造,那一片的旧建筑全部拆除,也就没有什么波螺油子。
这里没有,其他地方总会有吧?
嘿嘿,整个绿岛也就这一个地方存在。
好像也没听说过其他城市存在什么波螺油子。
两旁老式房屋之间比巴掌大一些的长方石块堆砌的道路,呈螺旋状,蜿蜒曲折......
第六章 不许偷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