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粮食大于天,
      任何朝代,这都是摆在百姓面前的第一要事,
      也是任何朝代都无法完美解决的顽疾。
      哪怕这个研究小组多少有些胡来的味道,赢老还是忍不住认可的点了点头。
      “目前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冉秋叶紧接着道。
      “哦?”
      赢老这次是更惊讶了,“很大的突破?”
      “是的,请跟我来。”
      一行人走过一个缓坡长廊,重见阳光。
      这是地上掩人耳目用的车间,现在被改造成了几个实验基地,
      而一组的两亩大棚地,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占地是最多的。
      “这边是水稻,这边是麦子和其他作物。”
      “赢老,咱们先进入这片区域看一下吧。”
      冉秋叶带着众人进入种植麦子的大棚。
      大棚内温度颇高,刚一进入,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赢老和郑玲鹤同志停下了脚步。
      在两人面前,是整齐的、密集的麦浪,葱葱郁郁,
      一个个饱满的麦穗轻轻摇晃,放眼望去,宛如陈列百万的士兵。
      赢老呼吸重了几分,而后重新抬起脚步,走到麦田边,伸手抚摸起麦穗来,
      许久之后,他才颤颤巍巍摘下一个麦穗,放在手心轻轻撵开,吹掉麦皮,剩下一个个绿色的麦子。
      不仅颗粒大,不见任何干瘪,而且也没有发灰、生虫的现象。
      赢老终于笑了起来。
      “这一亩,能产多少斤小麦?”
      “初步估计,800到1200斤。”
      赢老再次沉默下来。
      建国之前,国内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地多的人不在乎亩产,没地的人也不会过于积极,所以无论是亩产量还是总产量,都不算太高,
      建国以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但碍于土地质量、肥料等原因,亩产量并没有比前朝高多少。
      总产量提升了,但亩产量却依旧是300斤左右。
      冉秋叶嘴里的8001200,直接提升了三倍到四倍,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三四倍的人口,
      意味着同样数量的人,吃到的粮食能比以往多三到四倍。
      赢老并不怀疑冉秋叶的话,因为事实就摆在他的面前,
      他种过庄稼,知道收成时是什么模样,也明白想要将一亩地种成眼前这模样,会有多困难。
      “如何做到的?”赢老问出很重要的问题。
      眼前这亩地的情况,究竟是个例,还是能广而推之,极为重要。
      “正常的种植方式和顺序并没有错,最大的变化只有两点。”
      徐生庭接过话头,说道,“第一,是化肥,第二,是药剂。”
      “这位是?”
      “他是清北的教授,农业方

第275章:亩产1000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