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144 章 两姓之好[2/2页]

[三国]香草门庭 青山见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温雅,这样的人家,嫁过去日子不会太难。
      可惜人家看不上他们这样的商贾,这样想着糜竺打开匣子,顿时哑然——
      匣中素绢衬布上,竟放着一对玉雁。
      色泽温润,洁白无瑕。
      ...
      一枚、两枚、三枚...
      铜钱按大小,厚薄,在案上分成数堆,每一枚上,都或清晰、或模糊,印有“五铢”字样。
      都是荀柔命人从市中搜罗来的。
      这些钱币,有的肉眼可见制作精良,保存完好——铜片厚实,印字清晰,外圆内方,轮廓完整
      但更多的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是被磨挫得脆薄将透,有的直径窄了一圈,有的内侧方孔阔了一轮,这种是曾被过去某位使用者偷了铜去。
      另外,还有铜币,是制作时本来就工艺粗糙,质地薄脆,含铜不足。
      但对比董卓所铸新钱,过去五铢差异的成色、质地、厚薄、完整问题统统都不算什么了。
      荀柔将一枚董卓新钱放在食指端,缓缓举起来。
      “厚薄、径直只唯旧币之半,字纹模糊,外无轮廓,未曾打磨...”
      董卓新制之钱,不止大小只有过往钱币一半,制作工艺还极其粗糙。
      他将一枚精良的五铢钱放在称重的衡器上,另一边没有放砝码,一枚一枚的加董卓新钱,直加到十枚,衡器才摇摇晃晃的勉强水平。
      新钱之重,与原本五铢相比,竟差十倍之多。
      “...太过分了...”荀柔望着摇摇欲坠的天平,轻声喃喃。
      就算天赋异禀,失眠几天,他眼下也出现一对大大的黑眼圈。
      “如今雒阳谷价已至数万钱,钱轻谷贵,百姓困顿,民怨沸腾,再不能止,恐将生变。”荀攸轻声道。
      荀柔缓缓抬眸,“...不错。”
      必须想出办法...
      “初春之时,正是青黄不接,可往州郡借粮以为应急,只是叔父当知,此绝非长久之计。”荀攸沉声说着,膝行迫近。
      “...是啊。”荀柔慢慢点头,货币经济啊,“公达...”
      “董卓私欲难禁,横行暴逆,上欺天子,下虐百姓,叔父还要与这样的筹谋吗?”
      已过而立之年的文士,神色肃杀一片,露出霜刃寒色。
      “公达!”荀柔危机雷达顿时爆表,猛得睁大眼睛,“你要做什么?”
      他大侄子可重来不会无的放矢。
      “你、你不会和什么人阴谋图诛董卓吧?”想起历史上某个记载,荀柔顿时脊背一栗。
      荀攸不答,深沉如渊的眼眸平静望来,竟连衣袂也纹丝不动,只目光中透出一抹失望。
      荀柔被那一道失望刺中了,强打起精神,“你们尚未定下时间吧?可否再等一等?时机未到...这绝非缓兵之计,只是如今城中董卓部从皆在,只要——”他张口想要说,最后顿住了。
      既说不出来,再吐一回血要挟公达?
      他没脸做这种事。
      闭了闭眼睛,他知道以刺杀风险,生死之论无法说服荀攸,公达比他更明白其中危险,更不畏生死。
      荀柔再看向荀攸,耐下心劝阻,“公达并非冲动之人,当知如今董卓兵卒围城,凉州兵卒桀骜,不服管束,杀董卓一人,恐生兵变。”
      荀攸不言。
      显然他也早已想过这个危机,并仍然以为不如杀死董卓的利好。
      “再等一等...还未到图穷匕见的时候。”荀柔见还劝不住,按住荀攸的手,只好将还未完善的计划拿出来充数,“公达,这次先交给我吧,虽说不能完全将物价变回小钱之前,但...当能有些成效。”
      “叔父要怎么做?”
      “钱,”荀柔捻起一枚五铢币,“也是可有价的,金银尚可以斤论,铜钱为何不行?”
      通货膨胀中,贬值的是百姓手里的钱,但若是百姓手中的钱,并未贬值呢?
      “铢”本是计重单位,但“五铢钱”却早非当初五铢铜的本值,变成纯粹的象征意义的“五铢钱”。
      五铢之外,便是金银,并没有面值区分,东汉前叶制造精良,含铜高的五铢钱,与后期含铅多、含铜不足的五铢相比,虽然事实上更有价值,用的时候却以一样看待。
      从前的五铢,差异并不算大,但董卓钱就“太值钱了”。
      “叔父何意?”纵使智计百出的荀公达,面对经济学也是一片空白。
      “若以一金论,则旧五铢一万钱可换一金,换作新钱将需五十万钱。”
      “这...董卓安肯?”
      “民间交易,百姓互市,董卓岂能管得着?”看不见的手嘛,“等他发现,也无法估计此端。”
      袁绍应该不会让他等待太久。
      “叔父将如何施为?”荀攸追问。
      这次换荀柔没有回答。
      他露出一点神秘微笑。
      比起一心去商量刺杀董卓,他觉得,还是让大侄子将好奇心留在这件事上好了。

第 144 章 两姓之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