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3章 景昭帝的雷厉风行[1/2页]

震惊!五男喜欢同一女! 风清云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自从萧穆尧被立为太子,他每天便忙得脚不沾地,经常不见人影。
      凌烟也不是那等深闺怨妇,她并没有丝毫抱怨委屈。
      至于自己成了太子妃这事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当然反应不大。
      只是不仅萧穆尧更忙了,她也很忙好不好。
      每天上门送帖子的人不计其数。
      不是赏花就是上香,不是寿宴就是喜宴。
      各种名目的宴会层出不穷。
      她也斟酌着参加了几家宴会。
      也不可能一家都不去,让人觉得成为太子妃之后她就飘了。
      但也不能每家都去。
      不然会累死她。
      所以她便依照身份高低与关系远近挑了几家参加。
      除了宴会,上门送贺礼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而且还都是非常贵重且价值连城的。
      每天收礼都收到手软。
      不过也不是什么人的礼都收的。
      求办事的和贿赂的一律不收。
      打关系的和单纯的祝贺可以收。
      太过贵重的不收,不好相与的不收,有其他心思的不收。
      就这样每天光是忙收礼一事都足够了,哪有时间去伤春悲秋。
      至于立储大典,定在了科举之后。
      说到科举,这段时间学子们也陆陆续续都到京城了。
      他们都在竭尽所能地进行行卷。
      科举考试堪称万千学子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关键途径。
      而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行卷这一传统便应运而生。
      因为大昭科举时试卷并不遮挡考生名字,那么考官对考生之前的了解与印象便非常重要,因此便逐渐盛行起投卷和荐举之风。
      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从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行卷。
      这些行卷一般都是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
      他们需准备文章卷轴、书启信函、名刺(名片)、奉币(送礼),行卷过程大致分为请见、谢见、温卷和叙谢等步骤,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礼仪和书启格式。
      为加深达官显贵、文坛大师对于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去拜谒呈送新作。
      行卷会成为他们在科举之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这些被上门行卷之人的一句赞扬、一次推荐,都有可能在考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中举的机会。
      临近考试时,考生们还会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
      在阅卷时,主考官的主观印象既来自于其自身的阅读和交际,更来自于同僚(尤其是上司)和文坛大家的推荐,这被称为“通榜”。
      但是凌烟觉得行卷、荐举制度非常不公平。
      所谓行卷其实看得也是家世是财力是背景而已。
      一些考生为了获得推荐,不得不低三下四,到处投递文稿,但多数人仍难以得到举荐。
      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寒门学子。
      他们一没钱,二没人脉,三没身份。
      大多都是被拒之门外的下场。
      这就导致许多有才之人得不到展现,得不到出头,最后只能名落孙山。
      另一方面寒门学子之所以难出头也是因为他们见识太少,眼界太窄。
      科举是要考策论的,他们没有门路去接触了解朝中情况和时事,自然比不上那些常年耳濡目染之下的身份尊贵的学子。
      真是好不公平啊!
      这两个月前来睿王府行卷的举子也有很多。
      只是他们全都拒之门外,一点都不沾染。
第163章 景昭帝的雷厉风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