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68,胜利,回归邯郸[2/2页]

战国大权臣 熙檬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赵王有些不耐烦的说道:
      “范睢算个什么东西,寡人想要知道的是,究竟怎么应对白起?”
      这个问题,让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总不能说,直接正面和白起刚一波吧?
      过去那么多想要和白起刚一波的,全都死翘翘了。
      战绩摆在这里,确实不敢大声和白起说话。
      蔺相如沉吟片刻,道:
      “事到如今,也只有增兵前线,让廉颇大将军获得更多兵力,以防备白起的进攻了。”
      平原君也道:
      “对对对,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白起的攻势更多的还是针对魏国而去。”
      “我们只要增兵之后守住上党郡,那就不亏。”
      听着这些大臣们的话,赵王并没有任何放松的表情。
      因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赵王道:
      “那要是白起突然调转兵锋去进攻上党郡呢?”
      这个问题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没法回话了。
      赵王环视在场群臣,心中不由失望。
      这些家伙,占据高位,却连为寡人分忧都做不到。
      此刻,赵王分外的思念李建。
      只有李建,每一次都能给赵王出主意。
      最重要的是,李建的主意,总是能够解决问题!
      李卿,你快回来,寡人还等着你给寡人出主意呢!
      收到消息的第二天,李建就急急忙忙的离开临淄,回归邯郸。
      和来的时候相比,李建的车队中少了二十二辆马车,但多了几十个人。
      这些人,正是荀况,以及荀况的弟子们。
      这些弟子,大部分都是少年,还有几个是八九岁的儿童。
      通常来说,师傅教授弟子,都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
      成年之后的弟子,一般会选择在列国之中求职,就好像韩非李斯一样。
      中午时分,队伍停下来吃午饭。
      李建和荀况坐在一起,笑道:
      “夫子这一次能随我前往赵国,将来必定是载入史册的盛世!”
      教育的重要性,李建再清楚不过。
      一个人没文化,他就会受穷,在底层过一辈子。
      一个国家没文化,就会被更有文化,更先进的国家吊起来打。
      接着就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甚至国家被灭!
      儒家,是华夏古代对教育做得最好的流派。
      其他流派,讲的是一个少而精。
      师父找弟子,要精挑细选,一个师父往往只收一两个或者几个弟子。
      但儒家,讲的是“有教无类”。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到孟子等诸多大儒一路发展下来,如今全华夏的儒者早就已经以万来计数了。
      相较于其他流派十几、几十上百个弟子的数量,儒家可以说是碾压!
      这也是为何儒家能最终在诸子百家大战中胜出,压制了更会打仗的法家之原因。
      我教十个弟子,未必个个成材。
      但我教一千个弟子,再怎么离谱,也得有十几二十个成材的吧?
      几代下来,儒家弟子膨胀式的数量爆发,造就了儒家人才的爆发。
      李建要做的,就是给儒家这个机会。
      让儒家,成为李建掌权的工具!
      现在的儒家,还不是宋明理学那个离谱的儒家。
      宋明理学,禁锢人的思想,为君主统治而服务,甘当君主的工具和奴才。
      现在的儒家,那可是“以直报怨”的儒家。
      是不服就干的儒家!
      这样的儒家,唯一的缺点是战斗力不如法家。
      法家的制度,对国力、军队战斗力的加成实在是太恐怖了。
      但法家也有缺点,那就是一昧的用法家思想,就会陷入穷兵黩武的困境。
      秦王朝的倒塌,正是法家思想的缺点体现。
      李建要做的,就是融合!
      把荀况这一脉儒家,融合进赵国的法家制度之中。
      儒家教育和安抚民众。
      法家巩固统治秩序,负责对外战争。
      两者各司其职,相互牵制。
      李建作为将来的掌权者,居中调停。
      如此,就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乾纲独断!
      荀况听到李建的话,也是温和的笑道:
      “李卿,老夫其实也很期待重归邯郸,老夫真的很多年都没有回来了。”
      荀况,出自原先的晋国荀氏。
      当年,荀氏和赵氏一样,都是晋国六卿之一。
      后来六卿相互残杀,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先后覆灭。
      赵韩魏三家胜出,并最终瓜分晋国。
      荀氏衰落后,一部分族人离开晋国前往其他国度,另外一部分则留在原先的晋国领土内,成为了赵韩魏治下的子民。
      荀况,就是赵国荀氏分支的一员。
      有这些历史,荀况对赵国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赵国,确实是他的家乡和故土。
      但赵国的创建者赵氏,当年却无情的杀戮荀氏祖先。
      荀氏因此从赫赫有名的天下豪族,变成了籍籍无名的底层小族。
      又爱又恨,这是荀况心中最好的写照。
      李建看着荀况,微微一笑。
      “夫子做好准备,开创华夏文明的新历史了吗?”
      荀况哑然半晌,突然也笑了起来。
      “既然李卿对荀某有着如此厚望,那荀某也有一个问题想要问李卿。”
      李建正色道:
      “夫子请讲。”
      荀况道:
      “荀某也知道都平君和李卿都是大力支持荀某办学的,但若是有朝一日,你们两位离开了赵国朝堂,那荀某又如之奈何呢?”
      李建哈哈的笑了起来。
      “荀卿,你难道忘了吗?我今年才二十一岁啊。”
      荀况哑然半晌,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
      “是老夫疏忽了。从今往后,李卿……还请多多关照!”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168,胜利,回归邯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