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5章 声东击西[2/2页]

陛下何故造反 竹杖翁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项阳看到时间差不多了,下达了总进攻的命令。
      虽说他们的投石机也来不及移到北城墙,但是相对于扬州军的防御准备,两军算是“半斤八两”。
      由于城墙的垮塌,扬州军的弓箭手都没有进入必要的射击位置。
      当大凉军冲杀上来之时,只有零零散散的弓箭射出,对大凉军造成的杀伤微不足道。
      而且这时候,正是扬州军军心动摇之时。
      徐凌风也没有料到,大凉军能在短时间内,在他们的城墙制造出两片的破口。他甚至还没有下定决心要调多少兵力支援北方,大凉军的攻击已经开始了。
      他费尽心机,才稳固了城内守军的士气,却在大凉军的手段之下化为乌有,许多将士再次对此战失去了信心。
      而这种动摇,在两军交战之后迅速扩大。
      大凉军看到他们的“奇招”之效,大感振奋,冲杀之时无不效死命,两军士气一高一低,武器装备也有巨大的影响,堵在城墙破口上的士卒被一击即溃,而且还在愤怒为什么头顶上的友军没有向下射击。
      这些城内的守军反而受到了大凉的弓箭手的压制。
      大凉军的进攻将士做的准备明显比他们更加充足,因为这是大凉军所选定的战场。
      其实,若只是城墙处的失利,那就罢了。
      徐凌风等扬州军将领知道大凉军拥有火炮之时,就明白城墙不可久恃,大凉军尽早能把它们攻破的。
      最大的危机在于,他们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巷战准备上,几乎等于无!
      而且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弥补的。
      所谓巷战,不只是把足够的兵力调入街巷之中就能打的。
      因为所有的军队都会被各种建筑隔开,互相之间看不到,也难以策应,更多的需要依靠提前占据有利地形,要利用弓箭手进行远程打击,甚至还要做好各种预案。
      比如说,当大凉军推倒某片墙之后,该怎么应对,甚至当进攻方开始纵火烧城,大军又该怎么调度,合理地撤出火势影响的范围等。
      这一切,扬州军都没有准备。
      而大凉军转眼间已经攻入了城墙。
      刚刚被派来的守军直接被击溃,他们凭着本能,自然而然地想着退各内城街巷之中。
      徐凌风还想趁着最后的时间在此布置一二,他刚刚派来的军队直接就被冲得混乱起来,即使是将领喝令也制止不住。
      看着从城墙处越来越多的将士退入,徐凌风突然生出大势已去的不详之感。
      “罢了罢了,听天由命吧!”
      徐凌风见他亲自出手,也不足以制止手下的溃败,只能无奈长叹。
      这时他也没有手段来约束众军了,与其使用添油战术,不如把兵力留着。
      还没有快速调到北城门处的兵力还保有不错的编制,乃是有制之兵,可以与大凉军一争胜负的。
      徐凌风知道这些兵力是自己最后的翻本本钱,自然不能轻易投入战场,下令让他们快速撤回内城。
      建邺可称之为南方之都,在大凉王朝之前,南方曾经出现多个割据政权,都定都于此,所以建邺与其他大都城一般,建有内外两城。
      内城虽然不如外城坚固,但也是可以倚仗的险要之处。
      扬州军的兵力确实很多,哪怕在外城已经葬送进去数万兵力,依然能带着五万兵力退了回去。
      大凉军在外围战局进展顺利,但也牵制住他们大部分兵力。
      即使项阳有通天之能,也无力防止扬州军大部逃回内城呀。
      项阳看到大军已经掌控了北方城墙,他也随着亲卫至此,站在城头上可以看清城内的情形。
      以他的眼光,自然注意到了扬州军的举动,这给了他某种启示,让他完善以后的攻城战术。
      “陛下,我们之后还要进攻内城呀,那时扬州军将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项阳笑道:“无妨,建邺乃是大城,城内道路较宽,足以把火炮移进来。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火炮可不仅仅能轰破城墙,对于内城之中的敌人也造成打击,我倒要看看徐凌风还能不能沉得住气。”
      外城之战已经没有悬念了,大凉军尽快将他们驱赶向内城的方向。
      项阳并不怕此举会给扬州内城守军增加兵力,因为徐凌风现在的心态,是绝对不敢给他们开内城门的。
      再说了,即使出乎他的意料,徐凌风把这些败兵放了进去,也会宣传一下大凉军的强大,更影响内城士气。
      这种败兵,即使退回内城,项阳也不害怕,根本不足以发挥有效的作战能力。
      (本章完)
      7017k

第425章 声东击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