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啊,还好我妈退休了。”
      一大早,宋彩宁跑了过来。
      “咋了?”
      刘瑶正在院子里喂鸡。
      “你不知道吗,我们文工团出事了,之前刘甜甜那事,我妈不是被辞退了吗,然后我妈一个死对头上位了,我妈那会还气的好几天吃不下饭呢,现在看来,还好我妈提前退休了。”
      “那些人跑文工团去了?”
      刘瑶也听到了风声。
      最近这场运动闹的越来越大了。
      现在读书学费贵,能读书的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子女。
      知识掌握在少数富人的手里,高考晋升的路子被权贵垄断了。
      一开始,上头取消高考,本意都是想保障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利益。
      但是政策这东西,颁布是一回事,实施到基层又是另外一回事。
      高考取消后,城里大批青年无所事事,借着破四旧聚在一起闹事,搞的现在人人自危。
      “对,跑文工团去了,那阿姨不知道被谁举报了,早上我们还在团里练舞呢,一群学生闹哄哄进来,直接把那阿姨揪走了,可惨了,一群人闹哄哄的把她拖到公共舞台上,还有往她身上扔冲鸡蛋,烂菜叶的。”
      “我妈当时正好过来,都被吓坏了。”
      宋彩宁说起这事就一阵后怕。
      那群人像疯子一样。
      还好马香琴提前退休了。
      不然现在被拽到上面的人就是她了。
      现在工厂停止招工、大学停止招生,城里大批年轻人没工作,正是闹的最凶的时候。
      “现在文工团怎么样了?”
      刘瑶问。
      “怕是要解散了,团里很多典籍和道具都被他们破坏了,我们以前的歌曲他们说是靡靡之音,那些服装说太暴露了,伤风败俗。”
      “不是,我咋感觉这股风有点不对劲呢。”
      一开始,国家为了公平公正取消高考,宋彩宁是一万个支持的。
      政府号召学习苏联年轻人去西伯利亚垦荒,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边疆,她也是跃跃欲试,想报名。
      报纸上说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她也觉得有道理。
      但是最近发生的事让宋彩宁迷惑了。
      这些人破坏典籍,捣毁文物,举报成风。
      “这段时间你少出门。”
      刘瑶提醒。
      “你别说,我刚想报名上山下乡呢。”
      城里大批年轻人没工作,城里粮食紧张,农村生产方式落后。
      知青上山下乡,一来可以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二来可以改进农村生产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很光荣、很伟大的事业。
      这项运动其实从5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了。
      报纸上还报道过,55年那会,首都就有60个知识青年组成第一支垦荒队奔赴哈市,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之后,陆续有知青上山下乡。
      到66年,下乡插队的知青已经先后有将近两百万。
      “想去哪?”
      刘瑶问。
      68年之后,知青下乡都是强制的,不去也得去,还不能自己选下乡的地方,得花钱走关系。
      现在则不同。
      现在知青上山下乡都是自愿的,报名的基本都是首都和东北发达城市的进步青年,学历和家境都属于不差的那种,下乡地点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是去建设大西北了。”
      宋彩宁一脸自豪。
      “大西北啊。”
      刘瑶建议:“其实你可以选择和田梦雅一个地方,两个人正好有伴。”
      “我才不要跟她一个地方。”
      宋彩宁嫌弃。
      她不喜欢田梦雅,娇滴滴的,动不动就哭。
      刘瑶:“她插队的地方可是我老家乡下哦。”
      “你老家乡下?”
      宋彩宁眼睛一下亮了。
     &nb

第104章 外头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