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这场改革真的成功了吗?[2/2页]

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高慧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们指引着齐国这艘巨轮,在暗流涌动的战乱时代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开创了足以名垂青史的霸业。
      随后,管仲开始亲自引导高昂奢靡的消费。这位齐国有史以来最为聪明的舵手,一面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一面开设妓院,引导铺张。
      管仲明白,现在仅仅让百姓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已经不再能满足大众了。多年辛勤而坚韧的生产劳作让大部分人并不再为了温饱发愁。民间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单单是暗中索取已经不足以把这些财富尽入囊中了。他一面提倡着“仓廪实而知礼节”,一面并没有把运行政权、管理民众的智慧完全播撒到大众身上。反而开始鼓励百姓、商人们,拿出自己的钱财,去享受物质生活。
      没有人能够轻易抵挡温柔乡里纸醉金迷的妖娆红颜,也没有人天生就讨厌镶金佩玉高雅舒适的衣冠。这些令人生理愉悦的产品显然比寒窗下的苦读和绞尽脑汁的思考更容易让人接受,每个人都喜欢安逸而享受的物质生活,并且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乐意为之买单。
      繁荣的齐国有着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消费场所,有着足够让夫人们眼红的锦衣玉食。百姓们高声称颂着官老爷们的功绩:
      好一个盛世!
      至于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敌们,自然有大人们遮风挡雨,强大的楚国不也就那样倒在了金钱的力量之下,没有大众在意管仲到底是如何运用了财富的力量,也没有太多人喜欢探究隐晦在暗处的人性之剑如何挥舞。
      管仲引导下的齐国,政清人和。朝堂之上的臣子们,为了祖国殚精竭虑,无数风雨和暗箭飘打在那宏伟的王宫之上,没有溅起一丝涟漪。
      然而人总是逃不过时间这把锋利屠刀,每一个官员和君王都不会因为尊贵的身份而能够豁免岁月的审判。管仲渐渐地有些疲惫了,因为他宽大的官袍下渐渐衰老的臂膀,依旧在狼烟四起的大地上,抵挡着来自各方的沉重压力;他继续挥舞着,为一艘金光闪闪的巨舰,指引方向。
      当齐王来到衰老的管仲身边,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询问方向时,管仲推荐了与他一起劈波斩浪的鲍叔牙等人。然而,他们也不再年轻了。
      固然层层推荐选拔人才的制度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错,然而这种对于选拔者和被选拔者自身素质有着严格要求的制度显然并不适合大规模成体系的发展和推广,百姓们牢牢守着官员划定好的“士农工商”范围稳定地生活着,大家并不在意,真正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到底有多么重要。
      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似乎要落下帷幕了。
      完美的治国之术令齐桓公站在天下霸主的位置上,呼风唤雨,勤勤恳恳的大臣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国家的发展奉献力量。可惜,有时候,完美就意味着绝望。
      没有人能够再做到像管仲一样了,他并没有把自己控制人心、算尽人性的才华和智慧传承发扬,因为没有一个合格而又足够忠诚的继任者,能够在妥善地利用这份力量同时,还能让齐王对其有妥善的掌控。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够保持为国初心,一代代固化的下层基础,并不能真正为国家提供如前任者一般杰出的人才。而渐渐降低的选拔水准,也削弱了齐国的根基。
      人治而引导的改革和发展,在没有形成完善体系的情况之下,随着指引者的离去,渐渐熄灭。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控制自身的欲望,能够出于对国家的忠诚,而战胜自己人性的黑暗。
      公元前645年,这个算尽人心、因势利导的天才,在岁月的屠刀之下,闭上了眼睛。不久之后,齐国大乱,一代霸主齐桓公,因四个儿子的权力斗争,遭到软禁,活活饿死在恢弘的宫殿里。
      自此,人死,政熄。

这场改革真的成功了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