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79章 肃党鸡犬升天[2/2页]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咸丰对他大为失望,把他迁为朝鲜总督,未尝不是一种贬谪。朝鲜虽然人口众多,经济、地位却远不及东北重要。
      至于户部左侍郎沈桂芬,则是肃顺新近发现的人才。他祖籍江苏吴江,科名较晚,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此公极有见识,亦极有胆略,在翰林中屡次上书言事。他与酸腐的儒生不同,对满清的弊政有着深刻的研究,极力主张整顿八旗,提倡洋务,鼓励工商。
      沈桂芬言论中最激烈也最受关注的,则是整顿八旗,减免旗饷,让旗人自筹生计。满清的旗人,都由朝廷财政供应。旗人无需工作,就能获得免费的教育、粮食、饷银等。旗人称之为铁杆庄稼,旱涝保收,生老病死都由朝廷保障。
      满清的本意是,旗人人口少,要全部当兵,维持朝廷统治。若要旗兵安心服役,就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家属提供完善的保障。
      入关之初,满清的旗人只有二十多万,财政供养压力不大。两百多年过去了,旗人不断繁衍,不少汉人、包衣等转隶旗籍,成为旗人,整个旗人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两百万。
      这两百万人,全部都由国家财政供应,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沈桂芬钻研历史,论证说,历朝历代到亡国末年,都会面临一个财政枯竭的难题。这是王朝覆灭的重要诱因。
      近代如明朝,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弱,一大原因是因为军饷不继。推诸根本,则是因为明朝要供养上百万的皇族。河南一省,就封有七个藩王、上百个郡王、上万个宗室子孙。河南一半的财力,供养当地的宗室尤嫌不够。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朱元璋年轻时做过乞丐,小农思想特别重,生怕子孙吃不到饭,由国家兜底供养皇室。朱氏生育能力特别强,子嗣旺盛,给明朝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
      (爱新觉罗氏生育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子孙越来越少。历史上,道光皇帝还生有三个皇子,咸丰帝只生了一个。再往后,同治、光绪、宣统连一个子女都没生出来,紫禁城中“三代不闻儿啼”。)
      沈桂芬说,当今旗人的问题,与明末宗室泛滥颇为相似。如果把供养旗人的财力用来练兵,至少可以练成五十万劲旅。
      肃顺对沈桂芬的言论特别欣赏,保举他为户部左侍郎,希望沈桂芬帮他整理财政。
      (历史上,沈桂芬是晚清重臣,也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慈禧对他非常信任。如果说彭蕴章是清朝第一个掌握军机处实权的汉族大臣,沈桂芬就称得上是第一个掌握中央实权的汉族大臣。)
      肃顺之前为户部尚书,升任大学士后,分管户部。大学士是虚职,若能管部,就有实职。再加上他的军机大臣之职,肃顺的权柄更重。
      自隋唐起,六部以吏部为尊。内阁堂官升迁,往往由侍郎而尚书,由尚书逐渐迁转至吏部尚书。到了吏部尚书,方可迁转至协办大学士。
      清朝同样如此,但实际上又有所不同。因为清朝为封建专制之最,吏部职权大削,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地位较前朝大为下降。
      清朝的内阁六部,真正最具实权的,是户部。户部涉及财政核算出纳,专业性强,皇上收不上去。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户部尚书,或者管部大学士,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如乾隆朝的兆惠、福康安、和?,道光朝的穆彰阿,咸丰朝的肃顺等。
      塔读@

第679章 肃党鸡犬升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