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
      “如此长安兵马尽出河西,与其互为呼应,吐蕃岂不覆手可灭?”
      “不……”这个想法转瞬就被按下,若是有如此能力,那唐皇与将臣就不会只给高进达“点赞”了。
      退而求其次,与其总兵之权,都督河西诸事,总可以吧?
      但……李世民想起了张议潮的名号。
      长孙无忌则是从光幕的地图上大概已经圈定了吐蕃的势力范围。
      只待回家之后交由家仆打探。
      他长孙无忌虽然被罢,但也要为大唐发光发热的!
      百年后张议潮都能如此为大唐奋不顾身,他长孙无忌即便被罢,如何甘当富家翁?
      杜如晦与房玄龄则是感慨万千。
      他们如今不过初唐而已。
      或者说,他们究竟和大家一起缔造出了怎样的大唐,才能让百年之后的子民仍能感怀大唐遗泽,如此舍生忘死?
      房玄龄低声道:
      “克明当顾好身体,如此才能除家祸,见盛世。”
      杜如晦点点头。
      人总是这样,得陇而望蜀,曾经杜如晦觉得自己努力帮助的秦王殿下功耀千古他已经满足了。
      但如今他也想在大唐这盛世,刀劈斧凿的刻下自己的名字,让后世那不夜长安,也有自己一尊塑像!
      【张议潮派往长安报喜的并不只有高进达一个。
      紧随高进达之后的信使是悟真和尚,靠着身份之利有惊无险,在高进达之后半年到达长安。
      而暂时击退了论恐热之后,张议潮的底气才终于充足了一些。
      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委托兄长张议潭,与州人李明达、李明振、吴安正等29人入朝。
      告五州光复之捷,告尚婢婢归附之捷,告击退论恐热之捷。
      并将光复的五州与尚婢婢献出的六州合计十一州图表献上。
      长安轰动,百姓欣喜若狂,唐宣宗李忱日日读《贞观政要》,时时以二凤自勉,知张议潮之事后终于感叹:
      “关西出将,岂虚也哉”,并擢升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经过三个月讨论之后,唐宣宗再次诏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十一州。
      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吏部尚书。
      有了官方背书的张议潮也正式开始了对于五州的治理:
      解放被奴隶的百姓,丈量被吐蕃贵族侵占的土地。
      清查户口,恢复唐制,团结僧胡,练兵铸械,维护治下安定。】
      在嘲笑别人这一方面,张飞向来是恐落人后的:
      “这小太宗是什么意思?明明是唐朝故地收复,却言归义。”
      “怎地一点千古一帝的气概也无?”
      刘备同样难以理解:
      “如此不怕伤义士之心乎?”
      庞统摇头为张议潮可惜:
      “何为晚唐?唐祚将亡。内忧外患,难免如此。”
      孔明也倍感无奈,并私心里觉得这皇帝真是一点盛唐气象也无。
      “本为唐朝故地,如此置名,仿佛河西本应归属夷狄一般。”
      简雍忽发问:
      “不知道这唐朝国祚,还余多少年。”
      ……
      李世民面沉如水,这事情走向,最终与他担忧的一样。
      从心里来说,他认为这个“小太宗”这伎俩实在是臭不可闻。
      恐其夺权,大可让其兄留长安遥领河陇节度使,再给张议潮其他安排与支持,好便宜行事。
      整出来个归义军节度使是什么事儿?!
      他李世民可记得,光幕都说了西域是“英明神武的唐皇”收回来的!
      如今想来,舍朕其谁?
      这个小太宗却忘了他这个真正太宗的功绩!,天天读《贞观政要》就读出来这点水平?
      长孙无尽心思通透,小心谏言道:
      “或是那安史之乱遗祸颇重……”
      李世民不阴不阳冷笑几声,道:
      “将军如此都糜烂至此……”
      后面的话没说,但大伙心里都明白。
      李世民自己主动揭过不谈:
      “这张议潮治五州旧地,灭吐蕃之遗祸,复我唐之旧制,做得很好。”
      杜如晦则很是担忧:
      “那吐蕃视唐为大敌,且数经掳掠,河西唐民十能存几?”
      “张议潮统唐僧胡三类,道阻路绝,唐人凋零,如此为之,归义军恐真成归义军。”
      这个担忧同样也是李世民担忧的,他更也知晓破解之法:
      “当合力光复凉州!复通旧路,以山东河南之民移……”
      李世民忽然卡壳,想起来光幕此前说起的陇西旧事。
      后世这里已经都成为荒漠,什么大唐故土,什么归义军吐蕃人,都消失在了风沙之中。
      李世民重重叹了口气:
      “河西之策,当慎慎思量。”
      第二更会晚不少,惭愧。
      (本章完)

第38章 归义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