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人虞眼睛一亮,那些人自然不愿意。
和太康皇不在乎百姓如何一样,地主和乡绅也不在乎皇帝,反正谁当皇帝,有没有皇帝,他们都要交出一部分粮食。
交给有皇帝的朝廷,就叫纳税,交给没皇帝的大部落首领,叫保护费,没有一点鸟区别。
作为长公主,姒人虞特别清楚这一点,因为当年她父皇就是靠拉拢诸多地主和乡绅,获得支持,击败一个又一个大部落。
最终一统天下。
按照约定,姒启称帝后,给支持他的那些地主和乡绅,都发了奖赏,尤其以安家为最,如今已经成为大夏最大的地主,家的田地,纵横三百里。
又称三百里安庆候。
这样的人,只会看重自己的利益,只要利益足够,他们可以把某人推成皇帝,自然也可以把皇帝,推翻下来。
别看太康皇在帝都如何威风,在朝廷如何厉害。
真的到地方,他的命令,还不如地主一个眼色好使,这就是大夏如今的现状,虽然国家集权,可是程度有限。
地方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没有太大程度的改变。
李加特这计策,可以说直击大夏的软肋,太康皇就是再怎么不愿意,最后也肯定扛不住地方汹涌的‘民意。
此民意,可不是几百万的饥民可比的。
饥民穷的快要饿死,啥也没有,可是地方这些人,有钱有势有威望,有粮食,有武器,有人手。
真的闹起来,绝对可怕。
而且朝廷的官员,大夏的文人,大部分都出自这些地方的家族,必然也会参与其中,毕竟粮食翻倍,国力增强,他们也会获得众多好处。
谁会拒绝呢。
到时候从朝廷到地方,一片民心所向,太康皇个人的意愿,又算什么?
他只能答应,可是那个时候,大家的心里,会认可谁呢?
自然是极力推动此事的东滨国主姒人虞。
绝对不会是极力阻止此事的太康皇。
说不得,到时候,太康皇的皇权柱,又要再开裂一次。
这绝对是大好事,因为可以收割一大波大夏的民意,将来真的举兵,将会成为极大的助力,远非几万的军队可比。
“这计策极妙,如果做好,未来极有可能重现父皇一日掠地六百里的盛举。”姒人虞赞叹道。
沙华和刘霜一惊。
先帝当年曾经创造很多辉煌盛举,其中这一日掠地六百里,就是最让人称道的一件,简直堪称奇迹。
因为大夏的良驹,用最快的速度,一天也就只能跑八百里,这还是中间不停换人换马,走畅通官道的效果。
可是先帝却曾经在一天之内,打下六百里土地。
真实的情况,自然不可能是真打,而是当地的地主和乡绅,听闻先帝开出的好条件,直接投降所致。
这里面固然有利益诱惑,但先帝能让敌区的人信任自己,认可自己,更重要。
没有这个前提,就是开出天大的好处,人家不信,有屁用。
现在的长公主,一样可以像先帝那样,获得大夏疆域内人民的信任和认可,将来一旦举兵,再开出更好的条件。
重现先帝盛举,不是不可能。
如果能这样,那可就太好了,东滨不用伤亡,大夏的百姓不用遭殃,简直两全其美。
这一刻,她们才真切地领悟到李加特这计策的妙用,简直胜过千军万马,金山银山也无法相提并论。
和这么大的好处比,大夏的粮食收成翻倍,根本就不足为虑。
“来自姒人虞正面情绪1000点。”
“来自沙华正面情绪1000点。”
第123章 未来的大好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