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后,连队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变。
刚来时种下的橡胶树已经开始割胶,天蓝、山绿、水也更清亮了。
恢复农场建制后,搞好职工生活提上议程,李书记带领大家在荒山坡种下木薯和菠萝,在平地种上甘蔗,路旁种了香蕉和木瓜树。职工们也养了猪、鸡,种了自留地。
龙小鹰带着几个知青在河边打了眼水井,下雨天就不用担心没有煮饭用的清水。盖了土基房,再把电引到队上,点上明亮的电灯,夜晚的学习和活动变得方便多了。
经历了太多的事,知青们也逐渐成熟,看书学习的多了,打架闹事和偷盗行为得到杜绝,生活渐渐走向安定。
龙小鹰和夏莲一直在等待的高考没有如期降临,队上又得到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有传闻,由于准备不充分,今年仍是推荐上大学。
与当年相比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知青在这里成了家、有的知青与当地姑娘相好正在热恋中,一些人的返城手续正在办理中,一些人在努力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加之看到上次推荐上大学的争斗,许多人都不想去挤“哪来哪去”的末班车。
动员大会后,报名的人很少,就连龙小鹰也没有提交申请。
李书记找到龙小鹰,问他怎么不报名?
龙小鹰告诉李书记,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就不去和大家争了,以后参加高考,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到时候希望李书记能支持一下他和夏莲。
“那当然。”李书记答复他道,“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符合报名条件的一个不留,按上级精神办事。但是考试上大学不是已经搞过一次了吗,我们谁也没有得到名额,甚至都不知道这事,你也要提防到时候走不掉。”
李书记进一步劝说道,这次来招生的可是北京、上海的百年老校,机会相当难得。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场,就离不开知识。前些年为了控制橡胶林地的杂草,我们引进了国外的洋草,没料到这些洋草疯长反而把橡胶树吞没,从此再也没人搞科学技术。现在橡胶园初步建成,今后产胶、烤胶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摆在我们面前,缺少有文化的年轻人怎么行?在场部讨论分配读书名额时,大家还盼着你学好本领回来带着我们干呢,可不能松懈呀。
李书记的话说得龙小鹰动心了,与夏莲商量后,递交了报名申请。
经过群众投票,龙小鹰又被高票推选出来。
随后的审查、筛选、上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
体检过后,李书记告诉龙小鹰,“总场是罗震江在管这事,已经把你的名字报上去啦,到北京最好的大学去读书,你就等着拿入学通知吧。”
看似畅通无阻,其实前途荆棘密布,正当龙小鹰雄心勃勃准备到全国最好的大学去读书时,一切又陷入到迷惘之中。
陆续听到各分场有人接到通知上大学去了,同伴们猜想,下一份通知书一定是龙小鹰的。这段时间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通知书,无论是队领导到分场办事,还是周日同志们上分场,都要帮他去打探入学通知书的消息,不过每次都是空手而归。
山沟里交通闭塞,北京离得又远,信件来得迟也很正常。
到了十一月,龙小鹰仍然没有接到入学通知书。
假日在场部碰上其它连队的人,都会相互打听龙小鹰的入学通知书收到没有?听说还没有,就会问为什么还没有收到?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一些人属于“黄掉了”派,认为各分场上大学的人都走了,这个时候还没走的,就是学校挑选剩下,不被录取的。更多的人是“在路上”派,认为录取龙小鹰的大学管理严格,信件还在路上,一定能走。
一直等到十二月底,听说入学新生都开始军训了,龙小鹰还是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书。
这个时候,接到通知推迟入学的都走了,没走的肯定是被淘汰下来了。
李书记找到场长了解个中原因?场长的回答是,“做好思想工作,现在还没接到通知,一定是走不掉了。”
既然这样,李书记只好安慰龙小鹰,让他安心农场建设,同样大有作为。
龙小鹰让李书记放心好了,他会把同志们的信任当成动力,加倍努力干好工作。
不能去读书本来也无所谓,但
第一百四十九章 最后的倾诉(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