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长城大多地理位置险要,只需在长城内部事先囤积好钱粮器械,一旦发生任何军事行动,无论是敌人来袭,还是出现叛军,当地的军队都可将长城作为倚靠,从容应对。
甚至可以将这些军事基地全都连串起来,用于大明军队的快速出击。
这样一来,不管是迎战北方的敌人,还是前进出击草原,都毫无问题!
“进可攻,退可守,老爷子,你还真是宝刀不老啊……”
朱桂终于将修缮长城的真相给捋清楚了,心中不由得暗自佩服。
朱元璋果然不愧为千古一帝,在军事上的眼光相当犀利,独树一帜。
而且,从朱桂的推算来看,这长城内部的军事基地,恐怕也不仅仅是用于对抗北方的蒙古人,还有着别的深意……
想到这里,朱桂又沉思了许久,这才开始动笔写起了奏折。
考虑到朱元璋的真实目的,他在写奏折时,特意写了好几个针对长城的修缮方案,供朱元璋参考选择。
毕竟,如果真的要在长城内储存物资钱粮,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城墙本身就要修得牢固,砖石也需要特制,并没有剩余多少空间,想要存放物资的话,就只能化整为零,一点点的分散在长城各道城墙之内,进行小规模、多批量的储存。
朱桂写完这个方案以后,自己又从头看了看,微微摇头,这虽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他估计朱元璋不会选择的。
虽说每个存储物资的仓库小了,但相应的数量也会大幅增加,而一旦城墙内仓库数量多了以后,难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到时候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不过他还是接着写了下去,毕竟,做任何方案都要有几手准备,万一朱元璋就是喜欢这个方案呢?
“以长城为依托,在其下建立通道,选择附近依山傍水之处挖掘并打造地宫……”
朱桂下笔如飞,将另外一个方案也写了出来。
“地宫面积无需太大,但数量必须要多,建议每三五十里便打造一处地宫,然后互相之间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起来,四通八达,来往便利。”
“地宫中的物资存放标准,以百万石粮食、可供万余人装备的军事器械为上限。”
“同时做好通风、除湿以及防虫工作,如此一来,每个地宫随时都可以为一支万人大军提供后勤与装备保障,将会成为战争时期十分重要的关键点。”
朱桂将整个方案完完整整的写了下来,这种地宫要求的技术其实并不算太高,主要是选择的地方要依山傍水,空气能够顺利流通,外面的地理位置也不能太偏僻。
长城边上多为崇山峻岭,正好满足这个条件。
他又从头到尾将两份方案给看了一遍,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便又提起笔来,继续将特制砖石的要点,以及一些修缮长城时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全都写了下来。
此时,徐妙清正好端了一盅参汤进来,放在桌上以后,伏下身子,开始为他轻轻揉捏有些酸痛的肩膀来。
“桂哥哥,你这也写的太多了吧?”
她一边帮朱桂按摩肩头,一边好奇的说道:“这么多字,父皇他看得过来么?”
朱桂闭上眼睛,惬意享受着徐妙清的按摩,闻言微笑着说道:“我向你保证,父皇他一定会一字不漏的将这一沓奏折给看完的,而且绝对是从头看到尾,不肯漏过一个字。”
“哼,”徐妙清却有些不信,她平日学习兵法时,见到那一堆兵书就感到头疼。
“你写这么多,我估计父皇最多看一点,就会让你自己给他讲了。”
朱桂将她一把抱在身前,笑眯眯的说道:“你就别操这个心了,咱们还是赶紧去努力努力,争取早点生个大胖小子出来!”
……
第二日,朱元璋花了足足半天时间,才将朱桂这份奏折给全部看完。
然后他喜出望外,立刻召见了朱桂。
“十三,你果然知道咱的用意所在!”
“说说看吧,你觉得咱为何会这样做?”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生几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