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章 安和七夕(下)[2/2页]

巾帼医官 幕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哪里,哪里,我这也是仓促之作。”那叫做李更名的书生拱手道。
      “更名兄,何不再做一首?”另外一名书生起哄道。
      “张兄,我这诗作一首便好了。倒是你啊,把诗词都放在今天用完了。看你中秋作什么诗?别是用完了没得用啊”李更名笑着回应道,周围人也是一片笑生。
      等曹爽读到白锦茹的这首鹊桥仙时,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完这上半阕时,场下便由热闹变为了安静,等到读出下半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白锦茹”时场下的书生是及其安静,但片刻后便陆续传出呼声,“曹部长,再读一次,再读一次。”
      于是曹爽只得又读了一遍。连续读了两遍后台下的书生们才反应过来,这首七夕词写的是多么应景,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而片刻后,戏台上的歌女便将这首词拿去,唱了起来。而台下的书生不少人便挤上前去,拿着毛笔沾着口水在衣袖上开始抄录下这首诗。
      “会得兄,这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白乡主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啊。”
      一名胡子花白的老者对这另一名老者说道。“想不到这安和乡主除了在管理安和政务、设立诸多的务实事务上有才干,这诗词一道的功底竟也如此至深啊。”
      这两名老者便是在招商会后相约游历安和乡的两位书生,一名是楚国的帝师杨延宗,另一名则是由于赋闲辞官的前任宰相段清唐。二人听闻安和乡的事情后,便相约而至,恰逢这安和乡的七夕诗会。
      段清唐点点头,重复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向着一旁的杨延宗道,“延宗兄,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杨延宗点点头道,“想必,饶我大楚是人才济济,量也是不会有这等才情的。”
      “哈哈,不虚此行啊。这安和乡能建成这般实属不易,况且这女子又如此有才华,我想如果作了我大楚的皇后也是合格的了。”段清唐笑道。
      “走,你我二人去拜会一下这安和乡的乡主吧。”
      两名老者挽手同行,便来到了这白锦茹的那桌上。

第四十章 安和七夕(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