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五章:道德与法律焉重?[1/2页]

战国齐士 酒中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子路两人虽然勇武,但是,带着的一杆师兄弟,却是软蛋,只敢站在一边嚷嚷,却是不敢动手的。
      如此一来,两人只得落荒而逃。
      至于剩下的儒家弟子,因为不曾动手,是以,士兵们也不敢真的拿他们怎么办。
      毕竟这些人是叶公请来的啊!
      孔子等人赶到的时候,那十几个儒门弟子,正围着一伍士卒,正在呵斥呢!
      士兵们拉开兵器,这些人就一哄而散。
      等到士兵们没走上两步,这些人就又围上来呵斥。
      孔子见了之后,当即笑道:“干得好!”
      子张很是不理解:“师傅,这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等违背周礼的地方,我们不是应该上前制止么,为什么要这般聒噪呢?”
      “愚!”
      孔子微微皱眉:“对面的是什么,那是一群士卒,那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兵卒,对于他们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子张总是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却还是顺从的跟在了孔子身后。
      孔子一到来,儒门弟子顿时纷纷涌了上去,他们推推嚷嚷,只让兵卒们不停地朝后退去。
      至于被小吏捉拿的林大,也是乘机像孔子哀求起来。
      在他的叙说下自己的小子是一个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为了这个家,为了给孩子们挣下一份家业,这才是铤而走险……
      孔子当即大怒,命弟子们将士卒围在了道路上,不让他们离开。
      这叶地,本就是楚国新占据的地方。
      这里的百姓,甚至还有一些还是之前的时候,那些蛮夷子民呢!
      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法律,什么叫做道德的。
      此时,见到了被尊为叶公座上宾的孔子,这个儒家巨子,都在反对叶公的法律。
      “饱受叶公法律折磨”的百姓们,纷纷围了上去。
      春秋末年,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方法也产生了改变。
      在夏商以及周朝初期,劳动工具低下,是以,人类社会需要报团取暖。
      在这个时期的时候,人类社会还有部落时期的遗存风俗。
      也就是雄壮孔武有力之人,保卫整个族群的安全,瘦弱的人,进行生产劳动。
      当这种规矩代代延续之后,就形成了贵族。
      毕竟,从土地上获取回报,是获得率最低的一种劳动方式了。
      社会地位的最初形成,与武力、财富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拜金,拜黑猩猩,都是返祖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时代,对于人类的约束,只有宗法。
      因为宗族掌握着武力,掌握着整个族群安危的暴力手段。
      但是,当时代进步之后,当先进的生产工具走进千家万户之后,这种规矩,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就出现了。
      而这个过程,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井田制的崩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宗法时代,对于族中“孱弱”之人的利用,(不掌握武力之孱弱)。
      当木质、石制、骨制农具,逐渐的退出了历史,当青铜工具,生铁工具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井田制这种生产模式,就落伍了。
      当牛耕、马耕逐渐普及之后,井田制就被宣告了死刑。
      有研究称这个时代,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人们不再耕作局限与大块平整土地,而是沟沟沿沿,山坡河沟,都被开发成了土地。
      如此一来,井聚而作的模式,就宣告了破产。
      井田制的耕作模式,就是中间大块是为公田,是贵族所有,周边的田地,乃是国人所有。
      国人耕作的时候,是要先给贵族公田耕作,然后才能去自己的田地劳作的。
      这种耕作模式,带着浓重的奴隶制风格。
      而春秋时代,正是奴隶制走向了瓦解的关键时期。
      可是,正所谓不管是多么破烂的朝代,多么黑暗的制度,都是有着一群既得利益者的。
      这些人,就组成了所谓的“遗老遗少”。
      正如有一句俗话“屁股决定脑袋。”
      叶公在这一片愚昧之地,颁布了更加先进的中原规则,更是在楚国法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
      如此一来,就有点步子迈大了扯着蛋的感觉了。
      叶地的蛮族朝廷虽然早已被铲除,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是并不能全部消除的。
      于是这些人,就组成了反叶联盟。
      当然,叶公的手上,掌握着一只精锐的军队,甚至,就连之前叶地的陆浑夷尚在地时候,都无法挡住叶公的脚步,更何况是一些遗老遗少呢?
      这些人每一次冒头,换来的都是叶公的冷酷对待。
      如此一来,不说蛮族本就落后,这些松散的联盟,没几年,就被叶公杀得不敢露头了。
      此时,忽然听闻有人正在与叶公对着干,甚至,这人还是叶公的座上宾。
      孔子的来历……
      原本楚人是不知道的。
      这个时代,是一个出嫁了五十里,都是超远的时代,人们过着田野阡陌、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
      至于知道孔子来历的贵族,这些人与底层百姓,却是生活在两个世界,又怎么会像楚人宣扬孔子的来历呢?
      但是,叶地楚人虽然不知道孔子的来历,可是儒门弟子多啊!
      儒门到了叶地之后,当即就开始宣扬儒家学说了。
      甚至,还招募本地落魄士人,加入儒门。
      (后世河南湖北交界处,有一个叫做孟楼的镇,这是一个集镇、两省共管,除了本地人,外人根本无法找到分界线的地方,这里就是当年孟子重走孔子路,再次游说楚国时,设立草庐,讲学的地方。
      这个地方,周边百里之内有阴国、邓国、穰国等数个诸侯国,更是距离伍子胥故乡不远,是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却是一个繁华之地。
      孟楼距离阴国都城,只有十几里道路。)
      有了一杆子大嘴徒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那就是儒门一行刚到了叶地月余,这叶地的百姓,甚至,连黎民都是知道了儒门一行的来头很大。
      这可是鲁国巨子,所招收的弟子,都是各国贵族之子,甚至不乏执政之后呢!
      叶地的遗老遗少,看到了机会。
      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是朝代更替,地方大族依旧是会再次崛起的。
      当然,这是在家族教学的时代。
      因为家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印记的教学方式。
    &nbs

第一百七十五章:道德与法律焉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