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4章 有求必应,放手去做[2/2页]

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老雪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子任同志自然是没有看懂。
      按照他和翔宇同志自己的说法,他们都是普通百姓,哪里会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知识。
      他们能做的,就只是信任。
      如果成功了,就去褒奖。
      如果失败了,就去鼓励。
      他们看不懂这些复杂的公式,但在看人识人的能力上,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人对了,就放手去做。
      华夏一无所有,成功了就赌赢了,
      失败了,大不了再多吃两年苦。
      大展拳脚的前提有两种,
      一种是有着足够的家底可供挥霍,
      一种是一无所有,已经没什么可以输的了。
      而现在的华夏就属于后者。
      子任同志把笔记本还给叶知寒:“去做,有什么需求和我提,我尽量满足你。”
      “还真有一个请求,”叶知寒笑着挠了挠头:“可以进一步加快研发进度,而且开支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大。”
      “你说。”
      “我想聘请一批沙苏的科研人员,前往各个研究所进行简单的教学,”叶知寒道:“我们的底子太弱,再加上沙苏的机械大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见,虽然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但如果没有一个师傅把他们领进门,单纯的靠自学想要学会,恐怕非常耗费时间,而且安全隐患也不小,”
      “其实不需要太久,只需要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只要把我们的人教会怎么使用就好。”
      子任同志点了点头,吧嗒吧嗒的抽起了烟,沉默了下去。
      这个花费,是要比引进工业线和军备要便宜。
      但问题是不能贷款啊。
      两次工业和军事引进之后,华夏现在完全是负债前行。
      剩下的些许资金是财政维持新旧币更换的最后一点余粮,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作,这些钱是怎么也不可能去动的。
      “大概聘请多少人?”
      “我想一下,”
      叶知寒简单估算了一下。
      按照道理来说,生产线的每一个组件部分,都需要一位工程师进行操作教学。
      工程师总数应该至少在两千到三千人。
      但如果这些工程师只是教会每台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那人数可以削减到一千人左右。
      但这也是最低标准了,如果人数再往下面压缩的话,那即便是花了钱,也提高不了太高的效率。
      “一千人,这是最底标准了,每一个具体的生产线,至少需要五到十五个工程师来教学。”
      “请两千个吧,”子任同志谈了谈烟灰,道:“我们的孩子基础太差,多请些老师,请一千个老师教两个月,和请两千个老师交一个月花一样的钱,那就多请些老师,这样我们的学子们学的也能更快些。”
      这事儿商量住之后,叶知寒也就不再打扰,和子任同志告别后便离开了。

第164章 有求必应,放手去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