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从刚才明太祖朱元璋将樱花国僧侣流放到春城的太华寺说起了。”
顾云城继续说道。
“当时大明立国不久,负责驻守春城的,是朱元璋的义子,黔(qian二声)国公——沐英。
樱花国之前派来协助胡惟庸的僧侣都是国内佛门的顶尖翘楚,大部分僧人精通华夏之学,熟读内典,能诗善书,极有文采。
又兼是被流放至此,待人接物极为谦恭,所以与当地士人的关系非常融洽。
尤其是沐英所在的沐氏家族。
作为朱元璋手下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大将,沐英常年镇守西南,广兴教化。
由于当时西南地区擅长华夏之学的人才很少,所以他对于有学问的人是非常尊敬的。
这也使得流放过来的僧侣除了初期人生地不熟,略微吃了些苦头以外,之后便一直受到沐英照应,生活倒也过得去。
太华寺在明代被称为佛严寺,沐英曾经为其写过一篇《提太华山佛严寺记》。
这篇文章文学水平极高,加之当时沐英也是春城地区名副其实的军政第一人,因此,此文一出,便被众多士人奉为至宝,甚至一度造成春城纸贵的局面。
这也彻底奠定了太华山西南奇景的地位。”
一口气说了很久,顾云城有些口干舌燥,拿出一瓶矿泉水喝了起来。
“我说顾芸芸,你说了这么久,那个思召堂到底是怎么来的?”
长长的一段话听得头晕脑胀,刘青青忍耐不住,出声问道。
“之后只有在没熟人的地方才可以叫我顾芸芸,要是小白他们在,你得叫我顾云城。”
并没有急着回答少女的话,顾云城选择做一下最后的挣扎。
“行吧,都依你。”
急着要听后面的内容,少女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你快点往下说。”
“哦。”
见刘青青答应下来,少年满意的点点头,接着说了起来。
“在沐英死后,太华寺的樱花僧人感念沐英的照顾之恩,也希望他的传世名篇《提太华佛严寺记》不被人遗忘,已经成为太华寺主持的樱花僧侣大用主持,在寺中修建一堂,供奉此文,起名叫做思召堂。
也有纪念黔国公沐英将军的意思。”
“嘿,这群小樱花的僧侣还挺会整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寺庙修佛堂,是为了专门
第125章 黔国公与思召堂,任务的线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