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5章 身世[2/2页]

水芸县迷案 清波淼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爹就没了。”
      见到对方开口,李信也就放心了很多,只要肯说话那就简单多了。
      不过李信没有继续追问,因为从小六子刚刚的那句话中,李信知道了这是一个悲剧。
      而有正常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悲剧不要刚一谈话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就询问,这时候怎么问都不合适。
      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要问,最好连评价都不要,完全不要接这个话题。
      也许一次普通的感慨,让别人听来没什么问题,但在对方听来,可能就会觉得你是在嘲笑他。
      总不能问他“你爹是怎么死的,或者你爹是什么时候死的吧。”
      最好是先随便聊一些无关紧要的,等他放松一点后,再慢慢地去问一些敏感问题。
      李信当然可以强行继续这个话题,对方也不能把李信怎么样。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大概率小六子会直接不回答,甚至彻底闭嘴什么都不再说。
      所以李信也转换了问题。
      “哦,你是哪里人啊?据我们调查,你可不是这附近的。”
      这句话当然是李信瞎说的,他根本没有调查过。
      但是没关系,如果说对了,可以侧面证明自己有人脉、有背景。
      如果说错了,也正好给他个借口,让小六子反驳李信,哪怕他只是不屑的笑话一下李信都行。
      那句话的对错,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小六子继续开口、继续回应,而不是咬死了牙关,什么都不说。
      只要说话那就比不说话强,说的多了总会流露出一些信息来。
      哪怕就算说的都是废话,也是有很多信息可以获取的。
      比如口音,嗓音年龄,说话习惯,有没有什么口癖,以及观察说话时的身体动作、表情、眼睛等等表现,甚至可以猜测对方的心理活动。
      这些都对获取陌生人或者不太了解的人的身份信息,能提供很多的佐证。
      果然小六子回话了,
      “我是跟着流民,从南边很远很远的国家来的。”
      刚一听到这个回答,李信就有几分不信。
      他一个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跟着流民活着跑这么远。
      不过李信思绪稍微一顿,随后猜测到,也可能是因为小六子年纪的问题,对距离的感知太模糊了,村子或镇子以外的地方就已经远到天边了。
      随即李信疑惑的问道:
      “流民?你家是遇到什么灾了么?你这个年纪,跟着流民可是跑不太远的。”
      李信问出来后,小六子就停住了,静静地站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嗯,家里遭了水灾。
      父亲直接被大水冲走了,母亲后来靠给大户人家洗衣服,来养活我和妹妹。”
      随着叙述,小六子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沉,最后渐渐的完全没了声音。
      李信虽然很同情,但是他知道问题还没有问完,目的也还没有达到。
      于是接着问道
      “哦,那后来你是怎么离开家里的?又是怎么变成流民的?”
      又是长久的沉默,小六子才继续开口。
      “洗衣服根本挣不到钱的,而且一洗就是一天,我和妹妹经常吃不饱饭。”
      说着说着,小六子就开始哽咽了起来。
      “大半年后,母亲就病倒了。
      家里没钱看病,也没钱买棺材。
      所以我花了两天挖了个坑,铺上了干草和树叶。.
      最后、、、”
      水芸县迷案

第175章 身世[2/2页]